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志愿服务 - 心系贫困群众走出脱贫致富之路

心系贫困群众走出脱贫致富之路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19年06月21日 编辑: 黄勇

■本报记者/王 静     

一场阵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湿润气息,让夏天的炙热稍稍消减几分。近日下午,黄兹海沿着湿漉漉的村道,来到村里的牛大力种植基地,仔细查看长势情况。自2016年驻村扶贫以来,阳西县程村镇中西村“第一书记”黄兹海心系贫困群众,千方百计寻找产业脱贫的路子,先后推进牛大力种植、光伏发电、沉香种植、水产加工等产业帮扶,引导村民“脱贫致富不仅要靠政策,更要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成功帮助40户贫困户脱贫,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主动请缨,回报家乡父老

2016年,黄兹海偶然得知,单位要抽调干部到中西村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他第一时间就找到了领导,主动提出驻村扶贫的申请。黄兹海的父亲曾经担任过中西村党支部书记,勤勤恳恳地带领村民发展生产,但苦于条件限制,家乡面貌并没有太大变化。黄兹海一直心有遗憾,希望借此机会参与扶贫工作,去完成父亲那辈人未完成的心愿。

“中西村是我的家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回报家乡父老最好的方式。”2016年4月,他接到担任中西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的通知后,第二天就来到中西村,与村干部们进行沟通,深入了解村内情况,对贫困户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中西村是阳西县15条省定贫困村之一,村内基础设施薄弱,全村7条自然村没有通自来水,4条自然村未通硬底化道路,村民住房以泥砖房为主,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850元,村内共有43户贫困户,贫困人员112人。

驻村以后,黄兹海从抓班子、带队伍入手,完善了村委会管理制度,制定了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等规定,不断增强村民凝聚力。他带领全体扶贫队员,一户一户地走访贫困户,帮助他们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

发展产业,摆脱贫困帽子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为了方便村民生活,黄兹海积极争取资金,先后建成了七碟岗自然村、朗心自然村等3.8公里的进村道路,修建了325国道中西村路口的候车亭、三车垌的排水涵闸,并与水务部门对接,在2018年底实现了各自然村接通自来水管,确保村民的饮水安全。

黄兹海深知,推动产业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必然选择。他向有经验的扶贫干部请教,结合中西村实际情况,推进光伏发电项目,使贫困村民每年每人可获取1000元以上的分红。同时,投入扶贫资金,入股程村镇莲湖村的沉香基地和阳西顺欣水产养殖公司,为贫困村民争取到优先在基地工作的机会。除了每年每人有1200元左右的固定分红,扶贫户通过进入基地打工,每月可获得近3000元工资收入。

“多亏了党的政策和扶贫干部,我们家换了新房子,孩子们也能顺利上学。”村民刘仁赏指着入住不久的新房子,忍不住感叹。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女儿都在读书,种田收入不足以支撑一家日常开支。黄兹海帮助他们一家人争取了低保和危房改造补助,又联系慈善机构,为刘仁赏的大女儿提供每月300元的补助,其家庭收入比以前大幅增加。如今,刘仁赏的大女儿已考上阳西二中继续学习,正在为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而努力。

扶贫扶智,激发村民动力

“开展扶贫工作三年以来,我见到了一些因贫困导致的悲剧,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村民们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黄兹海说。在发展基础产业的基础上,黄兹海践行“扶贫先扶智”,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加大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力度。他联系了阳江市宏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租用村民土地种植牛大力,分给有耕种意愿的21户农户管理,与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合同,使村民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同时,积极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为农户购买耕牛、耕田机,帮助农户养猪、白沙鹅等。

在村民黄昭德家中,黄兹海仔细询问了他们一家人最近的生活情况。2016年,他为贫困户黄昭德争取了扶贫资金2万多元,购买了300多只白沙鹅和饲料,又联合其他村民帮他建好了棚舍。黄昭德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农田养殖肉鹅,在春节前将肉鹅出售,获得了近万元的利润。就这样,黄昭德一家人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打工,秋冬季节养鹅和鸡,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用行动诠释了通过“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脱贫致富。

目前,中西村已有40户贫困户脱贫,脱贫人员达到104人,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9700多元。黄兹海完成了自己驻村扶贫三年的使命,开始步向人生中新的目标。工作交接期间,他常常回到这个自己用双脚丈量过的村子,回顾这些年来村里一点一滴的变化。“脱贫致富最终还要靠村民自己的劳动去实现,希望大家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中西村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好。”黄兹海表示。


上一主题 : 送上贴心关怀 为创文添动力

下一主题 : 持续3年!阳江爱心人士跨省资助贵州山区贫困学生……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