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打造田园新气象 培育农业新动能

打造田园新气象 培育农业新动能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19年09月12日 编辑: 黄勇

auto_3580.jpg

图:俯瞰高新区周村一带乡村新貌。宋福亮 摄

■阳江日报记者/李景仪    通讯员/梁业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走进阳江高新区的各个村庄,会发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如今已在这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乡村图景,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开花结果的最好证明。

2018年以来,阳江高新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秀美田园风光,培育农业新动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优化乡村环境,打造精品田园风光

近日,记者乘车来到阳江高新区平冈镇周村。崭新的周村牌楼位于省道277线旁边,穿过牌楼往村里走是一条8米宽、约1公里长的周村大道,道路两边栽种着高大的棕榈树。走进村庄腹地可以看到,一排排屋舍排列有序,村民房前屋后点缀着绿化花基,篮球场、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村原本的环境基础就不错,近年来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场建设,村子变得更美了。”村党支部书记林志介绍,“三个三”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村里的干部主动带头拆除旧屋和旧猪舍,村中大小道路都实现了硬底化,年久失修的集体晒场也进行了美化。“下一步,我们计划发动乡贤的力量,修建一条绕河绿道,为村民营造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从远景来看,我希望能在这里建一个田园观光公园。”林志说。

和周村一样,阳江高新区另外154条自然村从2018年起都开展了环境整治工作,其中145条自然村已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环境整治任务,完成率达94%。此外,阳江高新区还聘请了有资质的单位对本区109条自然村的规划编制进行提升,目前已初步完成创业大道田园风光精品路线的规划设计。

完善文化设施,助推乡村文化繁荣

“不管以后你们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请记住你们的根在周村。”林志在为本村学子颁发奖学金时动情地说。在林志看来,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乡情的延续对于周村的振兴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保留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周村正在兴建一座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博物馆规划占地约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古典四合院结构。从2018年下半年起,周村村委会的干部就着手收集过去的农具及生活用具,目前已收集到石磨、碾盘、斧头等老式用具1000多件。

2018年以来,阳江高新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重点抓好区、镇、村三级文化室服务设施配置和升级改造,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区已建成22个行政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有的行政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还延伸到了自然村,如麻梨海丰、廉村银田、东一墩溪、那棉林屋、北宿柯屋、石庙曹屋等自然村,均已建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按照省特级文化站标准,目前已建好阳江高新区文体活动中心并申报省特级文化站。

做强优势产业,实现工农业良性互动

2018年以来,阳江高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引进特色农作物,推动农业农村与工业园区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了工农业的良性互动。

水产养殖业是阳江高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近两年,“公司+基地+渔户”的水产养殖模式在阳江高新区越来越成熟,辐射带动周边大批农户增产增收。目前,全区已逐渐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传统的优势农业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通过农业部门的宣传引导,阳江高新区的农户从海陵试验区引进珍珠马蹄进行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逐步形成了珍珠马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为了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阳江高新区今年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0.7万亩,规划设计0.47万亩。

阳江高新区还推动农村与工业园区企业对接,结合企业需求,发动村内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做好工业园区后勤保障,缓解企业用工压力。通过种种措施,阳江高新区进一步加强工农互助、工农互补、工农统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上一主题 : 实体书店要“颜值”和“内涵”齐飞

下一主题 : 阳江一中教师陈飞扬孜孜不倦教书育人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