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20年义务扫地扫出一道风景

20年义务扫地扫出一道风景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19年10月29日 编辑: 黄勇

——记春湾镇高村自然村“扫地老人”高爱文

yjrb-yjrb009327000A010001_19

高爱文在村里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义务扫地。梁文栋摄

■阳江日报记者/杨辉南     

在阳春市春湾镇自由村高村自然村的入口,粉墙黛瓦上书写的“美丽高村,山明水秀”,映照出“乡村旅游,风车花田”的景象。风车、花田、稻草人、七彩村道,如诗如画的风景,吸引游人纷纷拍照留念。而熟悉高村的人都知道,高村还有另一处独特“风景”,那就是在村里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义务扫地的高爱文。

每天天蒙蒙亮起床,推着斗车,挂着垃圾桶,提着垃圾铲,扛着大竹扫,从“榕树头”扫到祠堂,从祠堂沿路扫到村口,从6点扫到10点,从60岁扫到80岁,“扫地老人”高爱文成了高村自然村最独特的风景。

从看不惯到干起来,从干起来到干下去

1999年,外出经商的乡贤捐资把村里有着400年树龄的大榕树周边修建成圆形阶梯,供村民休憩、闲聊,这里成了高村村最好的活动场所,村民习惯性地称之为“榕树头”。茶余饭后、农闲放松之时,村民聚在榕树下,拉家常、打扑克、下象棋,或躺下来睡一睡,树大好乘凉,人多乐趣多。

人多,垃圾也多,再加上大榕树每天飘下来的落叶、脱落的榕树籽,“榕树头”变得脏乱差。经过的车辆,把满地的榕树籽碾碎,干净的水泥地变得“黑抹抹”,长满了大黑点。家住大榕树旁的高爱文看到此情此景,心里不是滋味,自己一人,一声不响,拿起扫把,将“榕树头”打扫得干干净净,焕然如新。“扫干净了,耍都耍得开心点。”高爱文说,天天呆的地方,垃圾满地,看不惯。

自此以后,高爱文天天为村里扫地清垃圾,让破旧脏乱的村子有了一处干净整洁的活动场地。“落叶天天有,榕树籽也天天掉,那就只能天天扫了。”从看不惯到干起来,从干起来到一直干下去,扫地成了高爱文永不退休的工作:“出点力没关系的,而且这是对大家都有益的事。”

用持之以恒的坚持,赢得全村人的由衷敬重

“不用提前通知他,只要不刮台风、下大雨,老人肯定在扫地。”自由村党委第一党支部书记高杏芬说:“日日扫,月月扫,年年扫,村里人都知道的。”

但是,刚开始扫地的时候,很多村民并不理解高爱文的举动,既有认为他不务正业的,也有认为他假积极、爱表现的。“做不到百分百让人理解的,只要认为把地扫干净对村里是件好事就行了。”高爱文说,做好人难,做事很简单,那就踏踏实实做好事就行了。

一天两天是“假积极”,一年两年便可获得村民认可,十年二十年则让所有人由衷敬佩。时间无需多言,便证明了一切。

“世上找不出第二个,不用去喊,不用去管,工作做得比专业保洁员都好。”隔壁桥头村村民高仕权说,他连自己种的几棵菜都没那么耐心去打理,简直是把村里当成自己家去打扫。

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碰到高爱文,有时会塞给他100元、200元,或者买几包香烟塞给他,路过的村民,都会亲切地喊一声“爱文叔”。“日日见他扫地,要是不扫了,我们反而会不自在。”高杏芬说:“现在,村民都非常敬重他。”        

从垃圾满地到干净整洁,用扫把擦亮美丽乡村 “以前村里大部分是泥路,想扫都扫不了。”高爱文清楚地描述起这条水泥路是哪一年修的,哪间屋原来是砖瓦房。多修一条水泥路,他就要多扫一条,原来只扫“榕树头”和祠堂这两个地方,现在要沿着“榕树头”、祠堂,一路扫到村口的池塘。“虽然累点,但看到村里变好了,还是挺欣慰的。”

“现在,不到一个月就扫烂一把竹扫。”高爱文对各种扫把很有心得,芒花扫无力,塑料扫不耐用,还是竹扫耐用有力。以前扫的地方没那么大,两三个月才换一把新扫把,现在村里路修好了、小公园修好了,要扫的地方就多了,扫把也要常换了。

“这几年的变化是最大的。”以前,高爱文扫到村口池塘的时候,满池塘的垃圾、污水、淤泥,恶臭难闻。“我想去清理,也无能为力啊!”现在,池塘的水质慢慢地改善,没那么难闻了。“看,他们正在清理恶臭的淤泥和垃圾。”高爱文指了指正在清理池塘的村民说:“现在,每天有拉泥的车进出村里,要更用力扫才行。”

“以前村里垃圾满地,污水横流。”高杏芬说,2017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村里的村容村貌才明显好转,紧接着又实施排污处理、村道硬底化等工程,村里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才有了现在修栈道、建民宿、搞旅游的基础,不然谁会来脏乱差的乡村。为了保持村里干净整洁,现在每天有三名保洁员进行保洁,高爱文就是其中一个。从今年开始,村里每月给他们发放500元的补助。

“自己看不到,子孙后代能看到”

“还能干,就一直扫下去。”高爱文说,希望村里越来越漂亮,虽然自己老了,可能看不到村子未来的模样,但子孙后代能看到,能生活在美丽的乡村,他就心满意足了。高爱文是土生土长的高村人,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务农为生,在村口开过便利店,2018年妻子去世后,便一个人生活。儿孙满堂的他坦言,自己身体还健朗,一个人生活比较方便,而且三个儿子就住在旁边,可以照应一下,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子孙后代在村子里能生活得更好。

高村村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全村700多人都姓高。现在村里还流传着当年先祖从北方迁到高村村扎根繁衍,生生不息艰苦创业的故事。高爱文经历过没盐、没油、没米的艰苦生活,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一步渡过难关。“自己穷过、苦过,才懂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他说,自己家过好了,也希望自己每天生活、劳作、休息的村子变得更好。

高仕权在高村村的亭子里休息完,准备回去的时候,对高爱文又说了两句:“身体健康啊!长命百岁啊!”“要是村里多几个高爱文,村子还会不美丽”?

上一主题 : 习近平眼中的“指挥棒”和“红绿灯”

下一主题 :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