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古代开学重礼仪

古代开学重礼仪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2年09月06日 编辑:

□ 米丽宏

又是一年开学季。开学,是个很有仪式感的词,它代表新的开始。一场别具生面的开学典礼,将成为孩子们人生中崭新的起点。

在古代,新生入学有隆重的“开学仪式”,“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

“开学典礼”,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和开笔礼等环节。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讲究礼仪要求首先从自身言谈举止开始,做到衣着整洁,表情端庄,说话和气。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学生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  

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脩,就是干肉,一条干肉为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也就是十条干肉。所谓六礼束脩,指的就是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予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为干肉条(感谢师恩)、芹菜(勤奋好学)、莲子(苦心教育)、红枣(早早高中)、桂圆(功德圆满)和红豆(红运高照)。  

束脩礼一直沿袭至明清,虽然后世送的礼物已不尽相同,人们却一直把送给老师的酬劳称为束脩。比如《通典》记载,唐代的学生入州、县学校,就要缴纳帛一匹、酒一壶、干肉五条,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并有一定的仪节。  

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回赠《论语》、葱(聪慧)等礼物,同时带领弟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大任。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便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学生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古代读书人只有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这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由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击鼓明智”的传统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

“描红开笔”就是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人”,寓意做学问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一撇一捺,古人把“人”字造得如此简洁,却留下了无尽想象空间。

完成这一系列仪式之后,就算是正式开学了。

入学读书,接受教育,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礼仪教育,对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待人接物和立身处世,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一主题 : 孝老爱亲模范黄陆英辞职照顾瘫痪老人无怨无悔

下一主题 : 阳江公安以“平安厅”信箱搭建警民沟通“直达通道”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