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我们节日 - 【我们的节日·中秋】一样的月圆夜,不同群体有不同烙印

【我们的节日·中秋】一样的月圆夜,不同群体有不同烙印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2年09月08日 编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是一个象征团圆、富有诗意的节日,祭月拜月、庆丰祈福、团圆欢聚……在阳江,人们同样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传统习俗。除此之外,各地的中秋“仪式感”又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群体有不同的中秋记忆。这些记忆里,有无法忘怀的味道,有老一辈说的话,还有反哺下一代的节日情怀……

■ 策划/苏小琳

■ 撰文/陈海涛  谭兴孚  岑柏贤

传统习俗

江城人过节最“甜蜜”

江城人的中秋最为“甜蜜”。糖鸡是江城特有的传统贺中秋赏月用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产生于晚清,由当时的糕饼师傅创造,以其造型新颖而风靡阳江城。制作“糖鸡”时,把白糖熬成糖胶,加少许面粉,然后倒模,可以做出雄鸡状、龙船状、宝塔状等,加少许色素成白、浅红、浅绿等颜色。糖鸡好看好玩又美味可口,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

阳东人过节最“牛气”

阳东人过中秋则“牛”气十足。牛肉成为当地人竞相抢购的应节食品,其中以田畔、合山等地最盛。中秋节前夕,田畔市场的很多牛肉摊档都非常热闹,引来大批周边地区的消费者光顾。一位田畔老人称,阳东人素有中秋节吃牛肉的习惯,而中秋节期间去田畔买牛肉的传统也延续了很多年。

阳春人过节最“浪漫”

中秋节当晚,阳春人民晚宴丰盛,食后聚集庭院,以月饼、梨、柚子、香蕉等供奉月神。契了月亮为契妈的家庭还需要备“三牲”、茶、酒、水果拜祭,祈求月神保佑子女平安、幸福。

除这些普遍存在的中秋习俗外,阳春各村各镇也有独特的中秋习俗。阳春南部的广府居民有一习俗叫请“华光”,目的是请“华光”师傅带人们到月亮上玩,颇具浪漫色彩。大体为本村人集中于村里的晒谷场,让“华光”师傅主持,在八仙桌上摆上祭品,想跟“华光”师傅去月亮的村民闭眼静坐,师傅焚香,口中念念有词:“请华光,请华光,华光师傅打马一齐来,来就来,到就到,莫在半路计路步,麻丝搭桥你爱过,麻丝搭桥你爱来……”

对于永宁镇横垌村的瑶族人而言,中秋请“月姑”是横垌瑶民的重头戏。中秋夜吃完月饼后,一群人在师公的带领下,围坐于晒谷场上。师公装一碗米,上点三炷清香,口中念道:“月光姑,月四姨,八月十五请你下来……”在场的人围坐在一起,将头伏在膝盖,双手抱住头,跟着一起念。活动结束后,又要送“月姑”回去,然后大家才可以回去睡觉。

阳西人过节最“喜庆”

在阳西,当地人过中秋节,相传有六大习俗。挂灯笼、拜月光、炒田螺、吃佛仔饼、吃芋头、吃柚子,如今阳西许多的家庭还传承这样的传统。

中秋节制作和悬挂灯笼是阳西人的传统习俗。在旧时,中秋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上灯笼,寓意幸福团圆。大人还会教小孩制作小花灯,孩子们提着小灯笼走街串巷,十分欢喜。为传承好这一传统习俗,阳西县文化馆连续多年在中秋节前夕举行“宫灯制作”活动,吸引众多家庭参加。制作宫灯时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绘以各种图案,喜庆吉祥。

在新墟镇东水村,还有中秋节炒石螺的传统习俗。中秋前后,东水村河溪中的石螺正是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是食螺的最佳时节。晚上赏月时,一边赏月一边啜石螺肉,村里老人说:“对月啜螺肉,越啜越眼明”。

中秋记忆

外婆家的柚子树

人们常说,最难忘的是味道,尝过一次,就永远忘不了。对于1992年出生于江城区城西街道的张辉炯来说,中秋节记忆最深刻的味道不是月饼,而是柚子淡淡的清香。

“外婆家有3棵柚子树,从我记事起,每年到了农历八月,外婆就开始采摘柚子。外婆说刚摘的柚子味道不好,需要放一段时间才会‘软虾’,才更香甜多汁。”张辉炯回忆道,那时候柚子树上的柚子还挂满枝头,去外婆家的路还是泥泞的土路。

张辉炯的外婆同样住在江城区城西街道,靠近漠阳江。以前,每到农历八月初十,他的父亲会开船到外婆家,把十几袋的柚子搬到船上,走水路运回家,兜售给街坊邻居。“小时候,每年中秋节前卖柚子,我都是一边卖一边吃,邻居们开玩笑说不卖了吧,柚子都不够你吃了。卖完柚子,爸妈还会给我一点零花钱。所以,每年中秋卖柚子,就成了我最期待的事。”张辉炯说。

后来,外婆家村里的路修得越来越宽,但村里的人却越来越少了。“2015年我大学毕业那一年,外婆去世了。外婆去世不久,那棵果子最小但水分最多、果实最甜的柚子树倒了,那时才发现树干早已被蚂蚁蛀空了。”张辉炯说,时至今日,外婆家那份甜中带酸的本地柚子的味道,依然是他记忆中最浓郁的中秋味道。

凌晨3点趁圩买牛腩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阳江地处沿海,吃海鲜最为方便。中秋节当天,市民就会一大早去市场采购生猛海鲜。除了海鲜,还有一样必买的美食,那就是牛腩。

在张辉炯的印象里,到了中秋节这天,大人们就像约好了一样,凌晨3点就去趁圩买新鲜的牛腩。“中秋节的牛腩,迟到就买不到了。”张辉炯说。

而对于阳春市岗美镇轮岗村的60后村民李国欢来说,儿时的中秋记忆便是村民们热热闹闹地齐聚“牛圩”买牛肉。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混合在一起,让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每逢中秋,村委会办公楼前的空地便成了‘牛圩’,有近十档摊位在卖牛肉,四山八水的人都会到这里买牛肉。”李国欢说,中秋之夜与家人共尝美食,很有中秋气氛。

中秋之夜,天南地北的人们都会赏月。在阳江,不少市民还会“拜月亮”,即祭月。等月亮升起,家家户户拿凳子、桌子,拎着糖鸡、月饼、柚子、葡萄、香蕉、栗子、甜薯、芋头……找个看得到月亮的地方,一一摆下。

张辉炯说,20年前,他们住在砖瓦房,祭月的桌子都是直接放在家门口,邻居们也一样。巷道里,桌子成排,一眼望去犹如百家盛宴;10年前,大多数人都住上了自建平房,赏月就从路面挪到了楼顶;现在,生活水平较以往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随处可见高楼林立,住进商品房的人会把赏月的地方改到阳台去。

“天涯共此时”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思人思故乡、期盼月圆人圆的中秋情怀。明月朗照、祥和热闹的市井里,积淀了一代代阳江人对幸福团圆的美好期盼。

情怀传承

把“中国式幸福”代代传下去

“前方到站——阳江站。”游子们走出列车车厢,站在月台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手里提着大包小包,心里掠过一阵喜悦。这种返乡过节的情绪,只有在外的游子最清楚。

“现在网络发达,网上购物很方便。尽管爸妈每年都说,家里有好多月饼,不用再买了。但每年中秋节前,还是早早就在网上买好月饼,并且一定要自提到家,算是一种返乡过节的仪式。”在深圳工作的敖先生说。

来自贵州的赵甜,在阳江工作安家已有10余年。由于长年工作在外,她已多年未返乡与父母共度中秋。这些年来,她每年中秋都会给家里亲友寄些广式月饼。“有一天,婶婶跟我说,每年就等着我寄回去的广式月饼过中秋。”赵甜说,这份月饼装着她的念想,连接着她和远方的亲人。

“想到中秋,我印象最深的画面便是一家三口吃完晚饭后,大家一起看电视、吃糖果、吃月饼的场景,温馨而甜蜜。”赵甜回忆道,父母的爱总是静悄悄的,孩提时不懂,长大后才深刻感悟。每次回家,房间总是一尘不染,床单被褥换洗一新,饭桌上全是惦记了许久的妈妈的拿手菜……“赵甜,出来赏月咯。”妈妈的乡音,时时回响在她的耳边。

“父母给我的中秋记忆充满了美好和喜悦,所以每年中秋,我也变得特别想家。”赵甜说,未来,她一定会学着爸爸妈妈的方式,给孩子一份独特的节日记忆。

1989年出生的吴女士当上妈妈后,和赵甜的想法不谋而合。每逢中秋,阖家团聚,特定的仪式,让吴女士从小就对“中秋节”怀有深厚的情感。因为在这个节日,她感受到的是温暖和幸福。这一份“中国式幸福”,她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能拥有。女儿出生后,吴女士和丈夫每年都会带孩子去赏月,并拍照留念。今年,她打算给3岁的女儿穿上汉服,拿着自制的灯笼,一家人去湖边赏月。

9月5日,在江城区龙津路,做糖鸡的李家人一如既往地支起了摊档,家族十几号人如工厂流水线似的,现场制作阳江市民祭月用的糖鸡。到如今这一辈,李家制作糖鸡的手艺已经传到第五代了……他们还在传承。

记者手记

中秋月圆   传承文化

中秋的月亮是圆的。这个“圆”字,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好愿景。中秋月圆时,即使横跨不同时代,都有着不变的共通的情感诉求。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阳江各地的中秋习俗各有不同,每个群体对中秋的记忆点也不一样。但中秋节所承载的情感,同样真挚动人。外婆家的柚子吃不到了,可看到月亮,就会想起外婆的话;看到祭月的糖鸡,会想到五代人的默默坚守;看着孩子天真的笑容,会想到年老的父母也曾毫无保留地为自己付出……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是一条文化的纽带,更是一次精神回望。中秋节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我们要重视它本身的习俗仪式,弘扬中秋文化,不断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样传统中秋才会历久弥新、越过越有味道。


上一主题 : 【我们的节日·七夕】七夕情歌音乐会为基层群众带来视听盛宴 弘扬传统文化 共度浪漫佳节

下一主题 : 【我们的节日·中秋】团江城区委开展中秋儿童关爱活动 孩子们提前感受节日快乐气氛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