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阳西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阳西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22年11月07日 编辑:

让文化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阳江日报记者/张影

“村里新建的文化服务中心不仅有文化广场,还有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忙完农活,到这里打乒乓球、下象棋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阳西县织镇胶庠村村民李广仕说,逢年过节这里还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了村民生活。

幸福就在家门口,得益于阳西县加快构建完善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带来的红利。近年来,阳西县通过“补短板”和“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县、镇、村三级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补短板

提高群众文体活动参与度

阳西县文化馆是该县文化地标之一,近4000平方米的馆舍开阔整洁,内设有舞蹈排练室、古筝教室、电子钢琴教室、展览厅、演艺厅、少儿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13个功能室,已成为当地群众的热门打卡地。

“县文化馆于1988年建成,设施、布局和场馆都比较老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常有不便。”阳西县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起,县委、县政府利用阳西大会堂实施县文化馆改造项目,投资2600多万元建设了13个功能室,改造后的场馆于2021年10月全面对外免费开放,并于次月通过国家级二级文化馆评定。

随着场馆的不断完善,活动内容也愈加丰富多彩,实现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线上平台,密切关注县文化馆最新活动讯息,踊跃参与独具魅力和特色的活动。“市民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活动名额常常‘手快有,手慢无’。”上述负责人说。

改造后的图书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智慧书吧的建设让阅读更加便利。升级改造后的阳西县图书馆增添了许多人性化设施,着力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提高了读者的体验感和舒适度,为少年儿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进亲子关系提供了优质的空间,得到了广大读者群众的好评和称赞。

提质增效

打造“半小时文化服务圈 ”

在阳西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项目同步实施的大背景下,以总馆为“主干”、分馆为“分枝”、基层服务点为“叶冠”的立体化“树形”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全面推动阳西县公共文化场所提质增效。

2020年,全县8个镇综合文化站中,儒洞、塘口、织等3个镇文化站获评省一级站,程村、沙扒、溪头、上洋等4个镇的文化站获评省二级站。2021年底,阳西县辖区内的149个行政村(社区)基本覆盖文化室(农家书屋),共创建27个省、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45个村级(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率达到30%。

织镇胶庠村新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打造成为阳西县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新的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村民有了更多的文娱选择,不仅可以唱歌、跳广场舞、看书下棋,还可以打篮球,每到周末、假期、农闲时,这里都很热闹。”胶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洪利说,如今村民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村民的精神风貌健康向上、充满活力。

“今年以来,投入2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进25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建设。”阳西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陈存武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村共建有125个文体广场,大部分都配置了舞台(戏台)、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路径等公共文体设施,不少村还因地制宜建设了党建小公园。

他表示,将继续强化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打造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形成集文化娱乐、科学普及、健身运动于一体的文化中心,让村民们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上一主题 : 我市政法界代表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

下一主题 : 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