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记者体验法院工作,手持法律之尺“度量”人世百态

记者体验法院工作,手持法律之尺“度量”人世百态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18年03月19日 编辑:

“零距离”体验法院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近日,记者走进阳东区人民法院,在法院的一线岗位,与工作人员一起当班,近距离接触他们的日常工作。

早上7点40分许,阳东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宋冬生步行了10分钟,从家来到法院。在法院食堂吃过早餐,宋冬生便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去年8月,宋冬生开始负责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工作,“忙上加忙”便成了他每一个工作日的写照。

诉讼服务中心是整个法院工作链条上的第一环,也是整个系统的“中枢”。在这里,工作人员录入当事人的第一手资料,符合立案条件的予以立案登记,材料经过整理再在系统内部进行中转,把不同的案件材料中转至对应的庭室进行下一步办理,办理后的各类材料诸如传票等则需要送至各方当事人手上。

8点20分,诉讼服务中心7个窗口里的工作人员已经到位,10分钟后,各个窗口的桌面上堆叠了一摞摞案件材料。这些材料将被送往法院民一庭、刑庭、派出法庭等对应庭室,而这也是诉讼服务中心第一个最为繁忙的时段。

9点前后,材料的内部中转接近尾声,等候区的椅子上已经坐满了前来申请立案的群众。“姓名?”“您再核对一下身份证号码对不对?”曾晓君坐在立案咨询、案件录入窗口里一边询问当事人相关信息,一边熟练地敲击键盘,录入的每一个信息都不容一丝差错,不仅需要锻炼“听”的功夫,也需要练“记”的能力。

在起诉、申请执行、诉前保全窗口,蔡康婷则不停地接过当事人手上的材料,正在逐项核对是否符合立案登记的条件。蔡康婷在形形色色的材料里见过了太多的人世百态,从离婚到邻里矛盾、从欠债到故意伤人……材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不能落下。“有些事根本不符合法定立案条件,可当事人不听解释强烈要求立案的情况也不少见。”蔡康婷说,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苦口婆心向其解释,或者走不予立案的裁定程序。

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需要争分夺秒,例如诉前保全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也就必须与时间赛跑。正午12点已过,处理完最后一位当事人的材料,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陆续离开窗口,但所有人都不会回家。“先在食堂吃饭,吃完还要把工作理一理。”每天中午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已经是宋冬生和同事们的午休常态。

“去年立案将近4000件,我们满打满算也就六个人,‘连轴转’已是常态。”据宋冬生介绍,在诉讼服务中心,除了需要“坐得住”,还需要“动起来”。宋冬生口中需要“动起来”的岗位是诉讼服务中心的送达小组,他们收集需要送至当事人的材料,将其转送至相关当事人的手上。

“这一‘收’一‘送’就和快递员一样,天天都需要在外面跑。”下午2点50分,送达小组的林良赞刚刚转送完材料回到诉讼服务中心,便又一头扎进材料里准备再次出发。林良赞用燕尾夹把桌子上的材料夹成一摞一摞,每一摞上都贴着地址等当事人相关信息的标签,井然有序。

“送达组2016年才成立,我们就已经跑遍了阳江大大小小的村镇。”不到两年时间,林良赞已经是阳江“活地图”,基本熟知了所有边远山村和市区不知名的小巷,不仅在阳东,各个县(市、区)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其实,法院的材料送达员和快递员并不相同,要把一份文件送到当事人手上需要三番五次地寻找。“送份材料也需要有翻江倒海的本领才行。”林良赞打趣,地址和住址不符已经是司空见惯,送一份材料需要南南北北辗转四五次也不足为奇,99%的时间都需要在外面跑,还常常要想各类办法寻找当事人。

下午3点,因为当事人撤诉,记者与法院当天唯一的一次开庭失之交臂。不过,记者从老法官宋冬生的描述中也零星体会到了法庭现场的氛围。“小案件的材料一般有几十页,材料上百页的案件也不在少数。”开庭前的工作除了调查取证,阅卷也是关键一步,各个法官会根据掌握的材料罗列详细的提纲,也会提炼开庭的审理、辩论要点。

“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认认真真看,反反复复读。”宋冬生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离不开一副躺在抽屉里的眼镜。开庭之时,法官会身披法袍在国徽之下主持审理整场庭审,短的庭审半个小时就可以宣判,有的庭审需要休庭再进行下一步工作并择期宣判。下午5点30分,下班时间已至,但是诉讼服务中心里的每个人对此都不以为意,因为大家早已习惯了加班。

“不管在哪个岗位,身在法院那就是法律系统里的螺丝钉。”在宋冬生看来,胸前别着法徽就要对法律、对人民负责,不论事情大小,都要尽心尽力,就像诉讼服务中心墙上的那句标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上一主题 : 创业十年!打造千亩现代化无公害蔬菜基地

下一主题 : 社工举办亲子学雷锋活动,为独居老人打扫卫生剪头发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