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历史痛感未敢忘,勠力同心谋复兴

历史痛感未敢忘,勠力同心谋复兴

来源 : 新华社 发布日期 : 2022年12月13日 编辑:

新华社记者/蒋芳 邱冰清

12月13日,凄厉的警报声将再一次作为整个国家的背景音长鸣于耳畔。冬日的南京城,佩戴起紫金草的人们再次伫立街头,回首这座城市最惨痛的历史。

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之际,举国上下同悼死难同胞,是哀悼更是警醒,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我辈当勠力同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八十五载,历史痛感未敢忘

“父亲、二姑爹、大舅,我又来看你们了……”11月25日,86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庭宝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单墙前,苍老的手颤抖着指向亲人的名字,眼里满含生死相隔的痛楚。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单墙被民间称作“哭墙”,上边共铭刻了10665个死难者姓名。每一个姓名背后,都有着家破人亡的惨剧。

鞠躬、献花、敬香、默哀……陪着马庭宝参加家庭祭告仪式的女儿马明兰说:“父亲老了,当下的记忆很模糊,过去的事情却记得清清楚楚。”她注意到,人群中的白发老人只有三四位,绝大多数是子女辈、孙辈。

在世者仅剩54位!2022年以来,又有7位幸存者老人相继离世。冰冷数字变化的背后,是那段惨痛历史见证人在消逝。

13名传承人上岗!今年8月15日,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意味着幸存者后代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

“不敢忘!不能忘!”已故幸存者李高山的儿子李真铭说:“父亲在世时常常夜不能寐,一闭上眼就是死里逃生的经历。他走后,这份责任就要我来扛了。”

“南京大屠杀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是国人永久的沉痛记忆。”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说,这段惨痛历史永远警示着世人,心向光明但决不能忘记黑暗。

守望互助,凝聚和平力量

北京时间11月17日,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典当店老板埃文·凯尔,最终把那本引发全球网络关注的“二战相册”捐赠给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他觉得“那是它该去的地方”。

“遇难者 300000”——国家公祭仪式现场西南侧的“灾难之墙”上,用多国文字镌刻这组数据,也在昭告世人,这场浩劫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国殇,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屈辱回忆。

12月13日,《为了共同的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海外征集藏品展》将与公众见面,展出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像、侵华日军士兵堀越文夫收集保存的日军侵略中国的照片、日本研究者松冈环记录的侵华日军士兵晚年自述音像等。

就在今年11月,日本友人大东仁将最新一批从日本征集到的51件(套)珍贵文物辗转送至南京。其中,侵华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三十六联队第十一中队《阵中日志》、侵华日军荣第1644部队相关照片等尤为珍贵。2005年以来,他代为征集和无偿捐赠给纪念馆的史料已超过4500件(套)。

热爱和平的人们,即便相距万里总能相遇。

每到12月13日,紫金草国际志愿者董戴维将微信头像换成黑白色,以此表达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缅怀。据了解,从2008年日本志愿者黑田薰开始,紫金草国际志愿者已汇集了来自美国、韩国、巴基斯坦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人。他们身着紫色马甲参加志愿活动,用自己的语言和特长不断夯实这段人类共同的记忆。

圆梦中华,砥砺复兴之志

“铛、铛、铛……”每天早上八点半,纪念馆的钟声总是准时响起。每天首批入场的12名观众分两组撞响和平大钟13声,寓意牢记12月13日,勿忘国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进入12月,南京市600多所中小学结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丰富的活动。13日上午,来自江苏、辽宁等全国40多所小学的师生代表,还将通过网络云课堂共上一堂主题班会课,一起倾听历史、朗读国家公祭读本和抗战家书。

“对孩子们来说,侵略、屠杀还只是模糊的概念。但他们也会因此受到启蒙,思考什么是战争,该怎么看待历史。”南京市考棚小学王老师说。

85载时光荏苒,85载沧桑巨变。历经劫难的南京,正改换新颜。

2015年以来,王生、高在书、钱家书等抗战老兵代表从未缺席国家公祭仪式。96岁高龄的王生老人感慨地说:“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现实的威胁却无时不在。殷鉴不远,后人当自警之!”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每一次公祭仪式上,青少年代表们都会朗诵《和平宣言》,当饱含深情、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公祭广场,也在传达着亿万国人的共同信念——以史为鉴,中华民族的前景必将无比光明。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


上一主题 : “三个坚持”擦亮“支农惠农”招牌

下一主题 : 写好新时代“家”字大文章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