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我市各类优秀人才积极为阳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我市各类优秀人才积极为阳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3年02月10日 编辑:

编者按

2月9日,在全市人才代表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立足本职岗位,结合阳江实际,积极为阳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纷纷表示,要扎根漠阳大地、潜心发展实业、致力科研创新,自觉投身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为在新征程上谱写阳江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回:

努力攻破制刀关键技术  

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近年来,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强化人才支撑,积极引进各类人才。2018年引进陈蕴博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共同组建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2020年10月与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签订了科创基地共建合作协议,建立了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十八子”科创基地;2022年引进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袁胜福博士任企业科技特派员,到公司刀具生产的热处理现场开展研究工作。

通过引进创新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公司在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加速了公司自主创新的速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其中拥有有效专利56项,主导起草国家标准1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4项;近年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

未来,公司的发展将紧紧依靠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机制,广纳英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助力阳江高质量发展。

公司将秉持“全产业链保障、全过程监控”的“十八子双全创新管理模式”,以做好每一把刀作为使命担当;紧紧围绕着质量提升的核心,在产业链上的任何环节都追求实现高质量供给,形成全产业链管控机制,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同时,在制刀的全产业链上全面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公司将持续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高端人才,继续建好院士工作站平台,展开民用刀具领域“卡脖子”的技术攻关,实现与国际高端品牌刀具一致的质量水平。并创新营销管理模式,利用电商平台拓展跨境电商业务,细分市场顾客需求,开发满足不同渠道顾客要求的产品,包括大力开发预制菜刀具、特定场所的专用刀具等,彰显阳江刀具区域品牌的魅力。


市农科所副所长姜先芽:

扎根基层服务农业农村

以技术力量助力“三农”发展

新征程催人奋进,新使命召唤担当。2月7日,我市举行了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竣工活动,以实际行动奏响了向高质量发展加速前进的“奋进曲”,这些成绩让我对阳江的发展信心倍增。

阳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因此,为阳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需要全市各行各业人才的共同努力。作为农业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我要立足本职岗位,发挥拔尖人才的模范引领作用,履职尽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阳江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引领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科研立项、学术交流、论文发表和成果申报等途径,加强全市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合作联系,引领纯正的学术风气,在全市范围内树立榜样。

二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科技创新。作为学科带头人,积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加强同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引进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并做好农作物良田、良种、良法、良具和良品“五良化”的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大力发展高质高效绿色现代农业,助推阳江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加大基层农技人才队伍的培育。通过共建示范点、外出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申报科研成果奖和职称晋升等方式,激发农技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农业农村的积极性和信心,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保障。

四是加强科技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服务队和农技服务轻骑兵等形式,加强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的对接;通过科技培训、田头指导、现场观摩、线上服务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根。


阳东一中副校长陈学敏: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逐步提升教育水平

这些年,我见证了阳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亲历了教育的变迁。阳江“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基础教育公办优质学位供给逐年增加,2022年我市新(扩)建学校33所、增加学位1.5万个,充分体现了我市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结合工作实际,撸起袖子加油干,为阳江高质量发展赋能。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坚持用心、细心、耐心、专心做好教育。成立学校德育工作室,以德育工作室为载体,培养高素质“三好”班主任队伍,以“礼悦融养”为培养理念,培养师生崇尚礼仪、阳光积极、合作交流等现代社会必备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工作室、生涯规划工作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前途规划。“以心育德、健全人格”,通过智能训练,学生心理指导,自我意识的培养,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辅导,生涯规划等方式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作为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我将带领好省市骨干教师团队,带动区域性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过去一段时间,通过示范带学,送课下乡,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在培养阳江骨干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接下来,希望通过发挥工作室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区级“名师工作站”的建设,推进我市名优教师协同发展,也为乡镇中学输送优秀中坚人才。为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要构建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推进集团内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融合、管理一体,实现“师资同步、教学同步、研训协同、考核一体”融合式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教师周婷:

积极投身产教融合发展  

助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我是一名愿意从事教育事业,并为阳江社会经济发展而努力的“新阳江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不仅为我指明了工作方向,更清晰了我的追求。响应阳江需求,紧跟时代步伐,我未来的工作目标主要锚定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向。

第一,投身教育是我人生梦想,身为高校教师深知育才以立德为本,要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同时,厚植阳江文化,以“阳江产业集群—高校学科建设—青年人才培养”为主线,建设符合阳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培养阳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青年人才。目前,我在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专门成立了一支海上风电现代产业体系创新研究团队,并主持了海上风电科产教融合基地及参加了海上风电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积极投身产教融合发展,让更多学生成为支撑未来阳江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发挥自己多年对新能源产业经济发展及企业管理等工作经验优势,调研阳江产业一线,挖掘阳江元素,构建“创新引领、多元化融合、要素协同”的特色阳江现代产业体系,研究阳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范本,讲好阳江故事。

第三,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好阳江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的社会服务工作。建设阳江人才现代服务体系,开辟人才开发与发展新赛道,积极整合湾区资源,开发阳江特色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新模式,为阳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科技发展部部长郭福建:

突破五金刀剪合金材料关键技术  

助力阳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同时也是阳江市企业科技特派员,我将深入五金刀剪和合金材料企业了解技术需求和当前的产业“卡脖子”问题,努力寻求破解办法。

实验室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通过技术攻关逐步解决了刀具锈蚀和断裂的共性技术问题,同时在高端进口高碳马氏体不锈钢和粉末钢的关键轧制和热处理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并成功在实验室科创基地做出批量试制,性能均优于进口材料。另外,实验室正在和企业推进高层次人才合作,以实验室平台吸引人才,再将优秀人才以兼职或全职“移植”到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人才团队建设,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为实现五金刀剪和合金材料产业技术人才的“外引内培”,做好本地人才培养工作。从2021年开始,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导入具有五金刀剪、合金材料和海上风电相关的创新实践课程,从大一就带学生到企业认识产业和专业,培养学生的兴趣,争取把更多本地培养的专业人才留在阳江,助力阳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拥有合金材料智慧研发平台、科创基地(孵化与转化平台)、工程材料实海验证平台和先进合金材料产业孵化园,为科研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和支撑,也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舞台。所以实验室不仅吸引到了国内重点院校的优秀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也吸引到优秀海归博士后和外籍博士后全职来到阳江加入实验室。接下来,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将通过集聚高端合金材料人才和突破 “卡脖子”关键技术科研成果,助力阳江五金刀剪和合金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阳江百乐门喜宴餐饮有限公司行政总厨严朝佳:

专研本土美食文化  

发掘更多阳江好味道

作为一名厨师,很荣幸有机会参加全市人才代表座谈会,同时也非常感谢市委、市政府对我们技术人才的关心和重视。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我所从事的厨师行业里,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当代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厨师行业,导致整个行业人才后继乏力。接下来,我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发扬工匠精神,继续以师带徒等多种培训方式,培养出更多的美食文化传承人,让阳江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我从事餐饮行业30多年,辗转北京、广州多个城市后,毅然回到家乡阳江,运用自己30多年的烹饪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首创宴会3D标准(食材新鲜度、菜品温度、上菜速度)。去年9月,我积极参加2022年“阳江名厨”评选活动,经过层层选拔,很荣幸入选2022年“阳江名厨”,这是行业对我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我的激励。我将继续努力,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研究出更多群众喜爱、具有阳江代表性的菜品。

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作为阳江名厨,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将再接再厉,持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并发挥好自身专业优势,培养更多的“粤菜师傅”,为阳江地方特色餐饮文化传承、推广和发展贡献力量,助力“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市餐饮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 撰文/杨辉南  李学敏  冯俊恺

■ 摄影/梁倩文


上一主题 : 去年建成“粤书吧”9个,阳东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下一主题 : 市光明社工协会链接社会资源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