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街头“小修小补”摊档还在吗?

街头“小修小补”摊档还在吗?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3年03月07日 编辑:

民生关注

修鞋、配钥匙、裁改衣服……曾经,这些“小修小补”摊档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方便群众日常生活的小摊档似乎已成为“消失的风景”。2月16日,商务部表示,要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连日来,记者走街串巷,探访我市“小修小补”摊档的现状。

■ 文/图  阳江日报记者 冯锦禧

生活中“小修小补”不可或缺

市区东门路一街是一条颇具市井烟火气的街道,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汇集了我市众多裁缝手艺人,被人们称为“裁缝一条街”。不少有换拉链、剪裤脚、改衣服等需求的市民,都会将这条街作为首选之处。

今年57岁的仙姨在这里经营着一家裁缝铺,至今已有30余年。仙姨是本地人,年轻时曾在制衣厂工作,1985年离职后凭借在厂里学到的裁缝技术,在这里开了一家裁缝店。方寸之地,一台缝纫机、一把剪刀,成了她从事裁缝行业的全部家当。

平日,除了裁改衣服外,仙姨会根据顾客要求做一些基础性缝补工作。“仙姨,这个枕头套的拉链坏掉了,您能帮我换一条吗?”3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仙姨店铺时,一名顾客正好走进店里,请求仙姨为她修理枕头套。此时,正在忙碌的仙姨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接过枕套细细端详,再挑选出合适的替换链条,拆除旧链条、启动缝纫机、裁样修剪、穿针引线、上机缝纫……只见仙姨的手指熟练地“游走”在针线之间,很快就换好了拉链。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会做针线活,遇上衣服纽扣掉了、拉链坏了、改裤脚等问题,基本需要到店里处理。”仙姨说,虽然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高了,但是市民对换拉链、改裤脚此类“小缝小补”的需求依然还有不少。

除了缝补衣物,配钥匙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便民服务。在市区南恩路一隅,一家沿路摆摊的配钥匙摊位十分显眼。年近六旬的摊主勤叔已在此处经营了近40年,他告诉记者,自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在此摆摊配钥匙,至今经他手配过的钥匙数以万计。“周边还有很多使用机械锁的家庭,老街坊有配钥匙的需求时,就会来找我帮忙。”勤叔说。

街头上“小修小补”难寻踪迹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市区多个居民小区和综合市场发现,街头巷尾中,难觅各类“小修小补”摊档。不少市民反映,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提供修补服务的摊档越来越难找到。

“买鞋子容易,修鞋子就难了。”谈起近日修鞋的经历,市民沙女士感叹“一摊难求”。不久前,沙女士网购了一双硫化鞋,只穿了几天,鞋沿便出现了开胶的情况,看着这双刚买不久的新鞋,沙女士便想着找个修鞋摊修补一下。可是,当天沙女士骑着电动车寻觅了几处老街巷,都没有找到修补鞋子的摊位。后来在朋友的指点下,她才在市人民广场西侧的巷子里找到了一档修鞋摊。沙女士说,早些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修鞋摊、裁缝铺,解决修鞋、改衣服等缝缝补补的小事都不难,但如今要解决这些“小事”却不大方便了。

沙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家住中集碧桂园小区的邓女士表示,一年前,她从南方雅苑小区搬家到此,虽然新家周边环境好了,但是生活上却遇到了诸多不便。“有一次,家里的电饭煲插头损坏了,我在小区周边转了一圈,都没有发现家电修理店。”邓女士说,搬来新小区后,“小修小补”等便民服务成为了生活中的一处“缺口”,每次遇到“小修小补”的问题,她都要抽时间去以前的小区附近找师傅帮忙,十分不方便。

为什么这些“小修小补”摊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呢?勤叔坦言,以配钥匙的摊子为例,除了受到市容管理方面的影响,智能门锁的日益普及也是一个原因,导致人们对配钥匙的需求慢慢减少,而“后继无人”也是不容小视的问题。“很难找到愿意从事修鞋行业的年轻人了。”在市人民广场附近从事补鞋行业二十余年的尚叔告诉记者,近年来修鞋行业逐渐萎缩,再加上利润微薄、工作环境不体面等原因,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也鲜有“生力军”愿意加入这个队伍。

市民盼“小修小补”回归生活

补个轮胎、配把钥匙、换个拉链……充满“烟火气”的 “小修小补”是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既蕴含着对居民的关怀,也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宜居度息息相关。早在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满足居民修自行车、修拉链、钉鞋掌、改衣服等“小修小补”之需。

3月2日,商务部再度就建设便民生活圈举办新闻发布会,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创建,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一是发展“一店一早”。“一店”是便利店,满足步行15分钟能够买到日常生活基本所需;“一早”是早餐点,要推动更多连锁化、品牌化的便利店和早餐点进社区,同时引入一些特色的、传统的、创业的多元市场主体。二是补齐“一菜一修”。“一菜”是菜市场,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改造提升各种形式的菜市场,更关注环境、卫生和质量的把控;“一修”主要是日常的配钥匙、修鞋等。三是服务好“一老一小”。“老”就是老年康护,“小”是幼儿托管,建设完善一些服务设施,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

在市民刘先生看来,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生活,不仅是民众所需,更是为“小修小补”的手艺人留下生存空间。他认为,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合理规划布局“小修小补”从业者们的经营地点,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合适、便利的经营场地。针对摊位租金较高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租金补贴。另外,可以发挥妇联、工会、残联等群团组织的力量,开展多样化的修理、织补手艺培训,帮助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实现灵活就业。


上一主题 : 阳江光明医院开展系列志愿活动

下一主题 : 阳江中院出台15项措施以“聚焦+助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