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阳江漆艺的守与变

阳江漆艺的守与变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3年06月12日 编辑:

文旅融合,拥抱市场活态传承

陈泽满收藏的阳江漆皮箱。

范高亮作品《刀剪花瓶》。

今年6月10日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漆艺,是阳江非遗的代表性符号。活化阳江漆艺,促进可持续发展,焕新非遗力量,与非遗同行,是进一步推动我市民间文化力量良性发展的具体行动。

近日,阳江日报记者实地走访阳江漆艺场所,深入对话漆艺传承人,全面了解阳江漆艺在新消费环境下的发展与挑战,探讨如何通过坚守与传承,创新与转变等举措,让这颗非遗“明珠”成为阳江民间文化的中坚力量,推动漠阳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历史

驰名京省,阳江漆艺有过高光时刻

明代是中国漆工艺的黄金时期,明《髹饰录》便记有漆器品种十四大类上百种。其时,广东的金漆器已成为一方特色,享誉省内外。阳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和补给港,繁荣的海上贸易,促进了阳江与外地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民间漆器制造业日趋兴旺。当时阳江描金漆器处于模仿阶段,以屏风、书柜、衣箱等大型家具类为主,也有日常用的盒盘等器物。多以黑漆为底,亦有用朱漆为底者,漆面上描绘花纹。当时有艺人运用泥金技法,使器物更加金光灿烂。

1736年清乾隆年间,“老义和”第一间漆器店铺在阳江县城西门街(今南恩路)正式开张,这是阳江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漆器经营店铺。据《阳江县志》记载,阳江“所制漆皮箱、漆皮枕、漆皮盒、漆皮椅俱极精良,驰名京省远及外洋”。

“广泰成”是继“老义和”之后阳江又一家代表性漆器品牌。 1919年,“广泰成”创始人郑文光回到阳江发展,在县城太傅路开设“广泰成”漆器皮箱庄,附设制作工场。为了广开销路,郑聘请一流漆器工匠谭新篁为漆艺产品题字,傅乃彬为漆艺产品作画。 阳江“广泰成”和香港的“和泰成”除销售自主制造的“雄鸡牌”漆器,还兼营转口贸易,生意兴旺。今年5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阳江漆器老作坊“广泰成”1911年至1949年间代表作“不准出境”,谭新篁的漆器类代表作品也“不准出境”。

阳江漆艺发展的第一个辉煌期在清代,另一个高峰在民国。据《阳江县志》记载:时任阳江县县长李伯振于民国22年(1933年)夏创办了“阳江县立改良漆器传习所”(官办),大力发展漆器工业。1935年前后为阳江漆器工艺发达兴盛时期,阳江城区主要商业街南恩路西段(西门街)差不多全是做漆器产品的商铺。最盛时,36户阳江漆器商铺,从业人员400多人,月产漆器数万件。

1936年的南洋赛会上,阳江一个精巧玲珑、花样优美的皮雕“万寿金花漆盒”荣获金质奖章。阳江漆艺作品再次得到外界的认可。

解放前,老字号的“老义和”和“广泰成”相继倒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阳江漆艺迎来新的辉煌。1956年,阳江县漆器工艺生产合作社成立。1958年,阳江县漆器工艺生产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阳江县漆器工艺厂。1976年,阳江漆器工艺厂的“阳江漆”(又名腰果漆)试制成功。“阳江漆”为全国首创,填补了我国漆器涂料的空白,解决了当时困扰国内漆器行业大漆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1985年,“全国漆画展销会议暨第一届中国漆画展筹备会议”在阳江国营漆器工艺厂召开,不少国内漆艺大咖聚首阳江,成为行业佳话。

改革开放后,阳江漆器高速发展,光品类就增加到800多个,产品从漆皮箱和漆皮枕发展到床、柜、桌、椅甚至碗、碟、筷子等,家居日用品无所不包。在满足老百姓生活需要的同时,阳江漆器还出口国外。数据显示,1961年其出口额10.78万元,至1987年增至680万元。26年间,阳江漆艺对外贸易增长60多倍,出口额排在阳江所有出口商品的第二位,仅次于不锈钢器皿。

现状

市场萎缩,在困境中苦苦坚守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人们对传统漆家具漆用品的需求减少,漆器市场迅速萎缩,阳江国营漆器厂开始转制。1996年,漆器厂基本停产。但是,阳江市委市政府仍然高度重视具有本地特色的漆艺文化保护传承。

2006年,“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项目经省政府批准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陈其积、范俊成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阳江市漆艺产业协会成立。2014年,位于阳东区雅韶镇的阳江漆艺院建成,成为集创作、展示、旅游、研发、教学于一体的漆器文化综合性展示窗口。2017年,傅以周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目前,阳江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市级传承人5人。

在民间,阳江不少私人漆艺工作室也在为漆艺传承出力。在校园内,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阳江漆艺选修课,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新设漆艺设计与制作专业,吸引更多学子关注本土传统文化。在国潮、传统文化热的带动下,漆艺分享活动常态化。

然而,技艺老化、市场萎缩、人才断档、储备力量不足,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现实困境。由于传统手工制作漆器成本高、工序复杂,愿意从事漆艺行业的人日渐减少。目前,阳江漆器全职及半职从业人员仅60多人,漆艺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技艺水平下降。

在漆艺工作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傅以周常常一个人工作到很晚。“目前,阳江漆器文化传承最薄弱的是从业人员太少,从事漆器制作年龄最小的今年都30岁了,漆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他对此深表担忧。

傅以周介绍,他以前招了十几名学徒,现在只剩下几个人。有的年轻人学了一两年,坚持不下去,转行了。他说,漆器制作手工艺链条很长,从灰地到胎骨再到油漆,每道工序都要扎实的基本功。比如,漆艺胎骨制作过程中的刮灰工种,看似简单,但是要熟练掌握这门技艺,至少需要3年的努力。漆器制作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十分辛苦,将阳江漆器髹饰技艺整个大系统学透学好,一般要研习十几二十年,这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傅以周(左一)在指导漆艺爱好者进行创作。

游客在阳江漆艺院参观漆艺作品。

求变

以老带新,传承技艺开拓创新

今年“五一”假期,阳东区合山镇龙庆书院的漆艺公益课堂如期开放,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体验。主讲人是阳江市非遗传承人林业潮。

“我受老师陈其积的影响,希望用自己的一点力量,让更多人爱上这门古老手艺。”这几年,林业潮和几个民间艺人在合山打造了龙庆书院,坚持开办非遗公益课堂,指导中小学生过来开展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接下来,林业潮希望与更多学校深入合作,让漆文化走进“第二课堂”。

作为一门独特的非遗技艺,阳江漆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如何留住人才,从而保证技艺的传承?

阳江市漆艺产业协会会长、省非遗传承人范高亮认为,非遗老手艺要想留住人才,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人才管理模式。保障人才资源,需要企业和政府携手,从多个方面入手。目前,他在牵头做阳江工艺美术协会的筹备工作,希望为更多漆艺爱好者提供发展和上升的平台。

傅以周总结经验时谈到,阳江发展非遗可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例如福州的、成都的,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可以整合资源,由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作为项目带头人,建立几个漆艺大师工作室,“老带新”“师传徒”。对那些有兴趣和有天赋的青年人才,建议政府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和扶持。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陈自豪接受记者电话采访的时候,正在广州美术学院给大学生上漆艺陈设邀请课。陈自豪认为,阳江漆艺的突破和创新,首先要回到原点,回到漆的本体语言上来思考。“希望政府给予年轻手艺人更多关注和支持。漆艺从业人员也要经常走出去、多和外界交流,增加现代审美,赋予老技艺新活力。”

阳江市非遗传承人阮文峰说,希望相关部门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信息和资源。他理解的非遗传承,不单单是维系文化脉络,做好品牌宣传,申请非遗保护等。老手艺的传承更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撑。

文化铸魂,旅游兴业,非遗与旅游的“双向奔赴”,深度融合,不但可以丰富旅游业态,也可以让非遗成为旅游的金字招牌。

今年3月底,一对从南京来阳江自驾游的夫妻,特意预留一天时间,拜访了阳江市非遗传承人黎安乐的工作室。“他们来之前就在网络上做好了功课,多方辗转联系到我,来了以后看到阳江漆画很高兴,认为出来旅游就应该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黎安乐说。让漆艺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正是他提倡的。黎安乐认为,近年来,消费群体对文化产品的审美和喜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漆艺发展要从内容上下功夫,紧抓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赋予产品更多生活属性,实现传统文化和创意设计的深度融合。“只有进行改造、提升、迭代,才能焕发生生不息的活力。”

非遗应当以全新的、看得见的方式,展示其时代价值,成为更多人喜欢的时尚。市旅游协会会长谭中明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与游学研学结合,组建非遗文化校外课堂,开展文化传承体验活动。第二步,利用非遗展陈、展示、展演等活动,以多种形式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环节。多研发“非遗”文创类旅游商品、纪念品,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第三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民众参与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实践。

阮文峰喜欢研发打造“新国潮”融创产品。他尝试打破常规的视角审美边界,取地域性文化精髓和非遗精湛技艺糅合在一起。在他出售的作品中,高端漆艺作品更受欢迎。阮文峰认为,这说明现代人更喜欢深层次、有内涵、彰显时代精神的非遗作品。

“小文创有大市场。”林业潮对此有同感。他提出,要让漆艺变成八方游客喜欢的伴手礼,以触手可及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扇窗口。同时,漆艺从业者能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范高亮观察到,当前阳江漆艺市场的开发远远不够。他提出,今后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漆艺品种开发上,研发适合大众消费的漆艺文创产品,打通漆艺的低端市场,让漆艺走进大众生活。

傅以周也强调阳江漆艺发展离不开市场,只有被大家消费得起,才能在现代市场谋得一席之地。“做出来的东西如果只能放在美术馆、博物馆里展览,文化的承载力不够,这样的话不能称之为‘活态传承’。”

名家观点

中国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 苏星:

振兴阳江漆艺

要走出传统老路子

从全世界来说,漆艺的高端市场日本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低端市场,主要在成本更低的越南。但这不代表中国漆艺没有前途,没有竞争力。阳江漆艺市场竞争力相对偏弱,主要原因在于产品造型、色彩以及工艺,还在走传统老路子,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消费需求。建议将行业创新的事情多交给年轻人去做,毕竟年轻人有新的思路,新的改变,新的审美。

政府也要下大力气,调动社会资源共同推动漆艺发展。例如增加漆工艺品的外贸出口,又如打造漆文化的美丽乡村、美丽小镇,让广大漆艺工作者和爱好者进驻,恢复漆艺市场。

漆画名家蔡克振:

阳江漆艺有地域优势

漆艺产品前途乐观

阳江漆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征,阳江有“南海I号”这样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有漆器、豆豉、小刀并称“阳江三宝”的传统工艺,阳江风筝名扬海外。希望阳江的漆艺传人多思考多创新,把阳江研制的优质腰果漆更广泛、更充分地利用起来。我相信阳江漆画和漆艺会有更乐观的前途!

 策划/许晓峰  

■ 撰文/李宗君  ■ 摄影/李向东


上一主题 : 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拒毒能力

下一主题 : 男子乘车遗落手机,公交司机拾金不昧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