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刀笔镌刻时代 诠释浓浓乡情

刀笔镌刻时代 诠释浓浓乡情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23年11月15日 编辑:

——访当代阳江籍知名版画家冯兆平

high_wm (10)

冯兆平携精品力作回阳江办画展。梁文栋摄

11月13日,“五十载春华秋实”冯兆平版画作品展在阳江市美术馆开展。带着84幅精品力作,耄耋之年的冯兆平再次踏上阳江故土,架起湛江和阳江文化交流的桥梁,向家乡汇报他从事版画创作50年来的成果。

穿越将近半个世纪,冯兆平望着当年创作的画作,依旧能回忆起创作时的点滴,娓娓道来创作经验。冯兆平回首一路走来的创作心路历程,畅谈起对家乡发展的殷切希望。

阳江日报记者/曾宇萍   见习记者/关雯静

结缘艺术

领军复兴版画艺术

冯兆平的艺术之路可追溯至他的中学时期。1956年,冯兆平考进阳江县第一中学(现阳江市第一中学)就读初一,加入了学校的美术组,开始接触美术创作,同在美术组的还有陈醉、陈章绩、黄恭升等。“当时我创作了一幅《社会主义歌曲大家唱》的黑白木刻,发表在《广东青年报》上,从此与版画结下不解之缘。”冯兆平谈起他的处女作时说道。

冯兆平回忆,当年冯明、陈安华、周炽彬、蔡祥焕所创作的版画作品令他十分敬佩。受前辈影响,冯兆平对版画产生兴趣,并由此喜爱上了版画。“我和陈醉合作了一幅版画《修理小转炉》,参加了湛江版画展览。”冯兆平说,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展览。

1959年,冯兆平考入湛江艺术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在粤西木偶剧团任舞美设计,后调到湛江博物馆工作。他曾担任湛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和湛江市博物馆馆长,在博物馆退休。

多年来,冯兆平勤耕不辍、立足本土,不断深化开拓版画发展新路,创作了一幅幅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的佳作。其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等各类展览,获得丰硕成果。1991年,冯兆平获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金奖,1999年又被评为中国80至90年代优秀版画家,获中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他在版画艺术的成就,被写进《中国现代版画史》。

在传承和发扬版画艺术方面,冯兆平挑起重任。早在1983年,他便聚集起10余名湛江青年版画家,组织成立湛江新地版画会,开始了湛江版画的复兴之路。

“新地版画会主要靠自行创作,自己办展、印画册、办刊物,大家干得不亦乐乎。”冯兆平告诉记者,凭借满腔热情和付出,湛江新地版画会不断发展壮大,跻身全国著名版画群体行列,多幅作品送到国内外展出。1987年,湛江新地版画会作品送日本神户展出,获得日本日中艺术交流中心颁发的创作群体金杯奖。1989年,湛江新地版画会获广东鲁迅文艺奖一等奖。

如今,在冯兆平的培养与帮助之下,不少年轻人接过版画创作的接力棒,以实际行动将版画创作发扬光大。“湛江版画已经延续到‘第四代’了,有很多年轻人陆续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新生血液不断注入,令冯兆平感到十分欣慰。

此次,冯兆平把50年来创作的版画作品送回家乡阳江来展出,也是希望能引起阳江各界对版画的兴趣。冯兆平表示,阳江美术界在各个方面都发展得很好,但是缺少版画这一块的创作和发展,有些美中不足。

深入生活

刻五十载春华秋实

出生阳江并长期生活在湛江这两座沿海城市,冯兆平对海洋主题怀有深厚的感情。从阳江的闸坡、东平、沙扒到茂名电白的博贺、湛江雷州半岛的各大渔港,冯兆平的足迹遍布粤西滨海之地。他不仅深入渔港,还跟随渔民出海捕鱼,港湾中每一个场景、每一艘渔船、每一朵浪花都是他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冯兆平说:“没有这些渔港的生活经历,便没有我的版画作品。”

冯兆平对海洋主题时代价值、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在画面表现上的探索创新、化繁为简,体现在《节日的渔港》《月明星稀》《曾经沧海》《月圆月缺》等不同年代的作品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在评价冯兆平时说:“我们除了惊叹于他多年来对版画艺术的热爱与坚守之外,同样也能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对故乡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对现实、时代、生活的赞美歌颂。这种真、善、美相统一的完美演绎,或许正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最好的体现。”

冯兆平曾写下《难以忘却的怀念》,回忆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对自己的鼓励。关老“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也深刻地影响着冯兆平。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冯兆平以版画镌刻时代印记,见证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迁。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冯兆平看来,好的艺术作品不是简单地表现现实生活,而是要有深刻的主题构思,同时又必须具备较好的表现形式。创作于1979年的《十载重逢》,现实的素材源于文革后,一对阔别十年的师生在湛江文代会上偶然重逢的欣喜场景。后来,冯兆平来到北京参展,站在人民大会堂前,他一下子有了灵感。《十载重逢》最后展现的是两位科学家在人民大会堂前的重逢,两人神情中的欣喜,也透露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社会焕发的新气象、新面貌。

冯兆平对于主题的提炼,也体现在他对画作起名的用心上。创作于1989年的《火的洗礼》反映的是闸坡渔港的海港生活,因渔船出海归来,船身上带着许多微生物,需要用稻草“燂船”将微生物烧死。“如果仅是为了展现这一渔港场景,可以直接给画作取名《烧船》或《燂船》,而最终取名《火的洗礼》,是希望表达出经受考验、在浴火中重生的精神。”冯兆平说道。

赓续文脉

热爱方能行稳致远

“阳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文化建设,这让现在的阳江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采访中,冯兆平动情地说道。

当前,阳江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冯兆平表示,阳江作为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的故乡,要传承发展好关老的艺术精神,同时应大力培养、扶持具有高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阳江本土新一代岭南画派画家。                                                                                                                                 冯兆平特别建议,要重点加大对本土艺术人才的培养,通过走出去举办作品展、出版画册、参加“青苗计划”以及全国性的赛事等方式,不断提升阳江本土艺术家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明年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阳江应当好好筹备,组织艺术家拿出高水平的作品参赛。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是我国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如果能在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入选获奖,不仅是艺术家个人,对于提升阳江的文化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升艺术家参赛作品的水平?冯兆平分享了湛江的一些经验做法。在筹备参加重要的美术赛事前,有关部门或协会会先组织各个画种的画家作草图,然后再集中观摩、研究、提出修改意见。草图是非常关键的,通过不断的修改,最终确定的草图都会比最初的有很大的进步。

听闻近十年来,阳江越来越多学生选择美术作为主攻方向,并且一大批优秀学子考上国内外艺术高校时,冯兆平在高兴之余,也给出了提醒和建议。不要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就盲目地选择画画,以期能考上好学校。目前,艺术招考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而且文化课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并不低。“走专业道路,首先要热爱美术,另外也可以参考一下专业老师的意见。”冯兆平指出,不管是否选择艺术道路,都应该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均衡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上一主题 : 高质量推进绿美阳江生态建设

下一主题 : 阳东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二级馆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