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走出“水晶宫” 续写新辉煌 | “南海I号”微笑“还俗”

走出“水晶宫” 续写新辉煌 | “南海I号”微笑“还俗”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18年05月03日 编辑: 利岚清

auto_1282.jpg

“每次走进海丝馆,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4月29日,趁“五一”假期进馆参观的广东中山企业家张先生,和记者一样,在3个多小时听讲解的过程中,不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古沉船从打捞到出水进馆,再到每一个发掘信息的披露,他都如数家珍,自比“南海Ⅰ号”的“铁杆粉丝”。这已是他第六次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丝馆)参观。

南海之滨,水晶宫内,古船静卧。“南海Ⅰ号”就像一块拥有强大“魔力”的磁石,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从“赏文物”到“读历史”,从感受“有型的东西”到品鉴“无型的意象”,像张先生这样的游客越来越多。一起悄然改变的是,“南海Ⅰ号”也由原来的秘藏深闺“水晶宫”,正在微笑“还俗”。


人为物本 “开门”办馆

auto_1281.jpg

“五一”小长假,大批游客鱼贯而入外形如波浪的海丝馆。这一波游客“热浪”,是冲着国家考古队最近发布的一条劲爆消息而来的:“南海Ⅰ号”甲板下船舱内部发现非黄种人遗骸,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人类遗骸的古代沉船。经过对遗骸进行DNA测序,考古人员排除遗骸为黄种人的可能,推断可能是外籍水手,这从侧面反映出南宋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繁荣和对外开放的程度。

进入海丝馆的“铁粉”游客,最近能真切感受到展馆的最大变化:展览线路延长了,展出的文物更多了。

海丝馆馆长曾超群带我们参观,介绍展馆的布局调整。2016年12月,海丝馆公开征求专家和民众的意见建议,对海丝馆闭馆升级改造。2017年8月,改造完成,海丝馆以更加开放的面貌回归大众视野。目前,场馆基本陈列面积1.1万平方米,设7个主题展区。游客整体参观线路由800米增至1500米,展出的文物、展品由原来的400多件增至2000多件。除了可以欣赏精美的文物,还可以近距离观看发掘现场,丰富对古代海上丝路史料的认知。“我们希望,让每一位游客在参观过程中都能获得最佳的体验。”曾超群说。

更多便利和温馨,体现在细微之处。海丝馆内,绝大多数展板内容用中英日韩四种语言进行介绍,方便中外游客了解。考古发掘现场展示融入展线,观众隔着玻璃,可以观看两三米外的现场发掘。装载古船的“水晶宫”穹顶开辟了“观察窗”,游客可以走上去俯身近距离观看。展馆内多处安放多媒体导览机,方便游客查询更多资讯。在儿童游戏机前,轻点屏幕,可以在闯关游戏中了解“南海Ⅰ号”的前世今生。参观完毕,游客还可以在留言触控机上签名,写下参观感想。在游览中,观众可以享受到观赏文物带来的愉悦。

绘有瓷器菊瓣图案的蓝色雨伞、领带和橙色围巾,雕刻海丝馆图案的砚台,仿出水文物的阳江漆器、陶器……在海丝馆展馆一侧,带有“南海Ⅰ号”标记的小商品,受到游客的追捧。去年以来,海丝馆借鉴故宫博物院和省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和企业合作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使文物“活起来”更亲民,并成为博物馆艺术的一部分。

华丽换装带动了人气的提升。今年春节年初一到初六,海丝馆共接待门票游客超过2万人,对比2016年同期增加近六成,解决了海陵岛滨海旅游夏热冬冷的淡旺季“痛点”。今年“五一”小长假,海丝馆接待门票游客6400多人,比2016年同期增加近一成。


凝心聚力 活化历史

1912

文物是穿越时光、带着过往信息的物件,漫长岁月并不一定冷却文物的温度。“关键要自觉找到文物与人们情感的共鸣点。”这是海丝馆讲解员许雅清的切身体会。

走进海丝馆,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专业人员讲解时,一群游客跟在身后,饶有兴致地了解“南海Ⅰ号”的历史和出水文物透露的信息,有的游客还会提出疑问求教;而一些进馆参观的“发烧友”,有时又会“客串”一回临时解说员,和初次进馆参观的游客互动。

“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足,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海丝馆是一所现代博物馆,我们希望满足群众高品位的文化产品需求,让大家在参观中了解那段光辉灿烂的历史,潜移默化中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自信。”曾超群说。

截至今年2月,“南海Ⅰ号”已经出水文物4万多件(套),包括瓷器、铁器、金器、漆木器、铅锡器、玻璃器、人类遗骸以及动植物遗存等多种类型。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何向参观者介绍好沉船和文物,让其回归“平民化”,考验博物馆的水平。

海丝馆的基本陈列,以古船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史为主线,以出水的文物为支撑。借助专业而平白的解说,让每个参观者循古船轨迹前行,倾听动人的中国故事,感受中国文化持久的生命力。面对晶莹剔透的青白瓷器,看到大大小小的胭脂粉盒,游客不禁对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浮想联翩……

一个个待解的谜团,是“南海Ⅰ号”的魅力所在。从业界专家到平民百姓,均对此有着强烈的兴趣。对于“南海Ⅰ号”沉船和文物密码的破解,一直未曾停止。

以人民为中心,让文物和考古服务于民众,是海丝馆人的不懈追求。到目前,该馆已经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了水下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基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基地、广东海丝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些合作基地的建立,为“南海I号”和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曾超群说:“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将海丝馆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中心。”


文明使者 走向世界

今年4月18日傍晚,澳门博物馆三楼展厅人头涌动。正在这里展出的99件(套)“南海Ⅰ号”出水文物,令进馆的澳门居民大开眼界。当日正值澳门博物馆20周年馆庆,该馆与海丝馆合办的“深蓝瑰宝——‘南海Ⅰ号’水下考古文物大展”开幕。

这只是“南海Ⅰ号”文物所亮相的众多高水平展览中的一场。今年8月,“南海Ⅰ号”文物还将赴香港展出。颇具意味的是,800年前这艘南宋大船从中国沿海出发,欲远渡重洋进行商贸交流却不幸沉没;天佑中华,800年后的今天,这艘古船实现了未完成的文明“远行”,这次的“航程”比出发之时预计的要更远、更为耀眼。

“南海I号”是阳江一张极为宝贵的文化名片,更是广东、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瑰宝。近年来,海丝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海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泉州海交馆等合作,多次展出“南海I号”的文物。

在国际展览舞台,“南海I号”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明星”。2017年7月,G20峰会在德国举办之际,作为“感知中国·广东文化欧洲行”的重要内容,《东西汇流——十三至十七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在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举办,“南海I号”古船出水的龙泉窑青釉菊瓣碟等珍贵文物吸引了众多当地民众和游客参观。

去年,海丝馆已与相关方面签署备忘录,计划于2020年3月至7月在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举行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并将在三个国际(欧洲)场馆巡回展出。这次特展将展出“南海I号”打捞出水的近300件文物,向西方观众展示中西方贸易发展史与我国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和保护的成就。

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窗口,阳江长期致力推动“南海I号”参与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今年4月,在广州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上,市政府应约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南海I号”如果申遗成功,将推动各方通过丝路历史文化找寻到彼此文明的渊源,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友好传统,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前,市政府已全面启动“南海I号”古沉船及遗址保护立法工作,“南海I号”保护开发工作将纳入法治轨道。

波涛奔涌,日夜不息。我们期待,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南海Ⅰ号”乘风破浪,跨洋过海,续写象征和平与友好的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上一主题 : 南海伏季休渔昨启动!我市4380艘渔船返港休整

下一主题 : 我市两学校上榜“广东省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校”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