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投资骗局频频“洗脑”老年人,熟人犯罪、天降馅饼、“神药”骗局……

投资骗局频频“洗脑”老年人,熟人犯罪、天降馅饼、“神药”骗局……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4年03月29日 编辑:

 阳江日报记者/官文婷

   通讯员/冯文贞 陈奕向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97亿。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犯罪也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不法分子打着投资理财、保健养生、书画收藏等旗号,诱骗老年人掉入金融消费骗局。记者从市反诈骗中心了解到,当前主要有三类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消费诈骗,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非法集资类

警惕“高额回报”投资陷阱

近日,“多位明星参演电影涉影视投资诈骗案”话题登上热搜,涉案金额达7亿多元。江苏85岁的乔老伯也是该案的受害人之一。当时,乔老伯通过电话推荐,添加了一名“荐股老师”的微信,并结识了一位影视项目经理。两人告诉乔老伯,有一部爆款电影能赚回几倍收益,且没有任何风险。经过一番忽悠,乔先生支付了110万元,获得该电影0.5%份额对应的投资收益权。后来,乔老伯没有如期拿到高额收益,才意识到被骗了

在最高检近期发布的防范金融投资诈骗典型案例中,也有一起涉及老年群体的投资理财诈骗案。几名骗子把短租的写字楼包装成保险公司,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投保老年群体客户信息,以高息转购、高息复投等方式诱骗老年人重新办理保险并转移资金,短短两个月骗走23名老人270余万元。

近年来,非法集资诈骗案在老年群体中常有发生。市反诈骗中心民警表示,非法集资活动涉及内容非常广、表现形式复杂多样,老年人由于对金融权益侵害不敏感、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等,更容易落入骗子编织的“陷阱”。

市反诈骗中心民警分析,目前涉老非法集资案件常用“诱饵”有入股分红、充值返现、预付消费、发展会员、溢价回购、承诺返利、假借慈善、编造项目、免费旅游、赠送礼品等。不法分子往往会冒充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诱惑老人购买“保险、理财产品”;还有些不法分子会通过网络社交工具、短信、网页等多种渠道发布推广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投资理财的信息,宣称自己是“投资高手”或有内部消息,诱导老年人下载虚假的投资理财APP进行投资理财,从而实施诈骗。

民警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老年人应当冷静分析,谨记高回报一定伴有高风险的事实。老年人在投资前,应当与家人或朋友商议,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等。同时要警惕谎称“以房养老”、书画收藏等形式的骗局。

养生保健品类

勿轻信“神药”推销活动

相较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理财骗局,养生保健品诈骗在老年人群体中则更为常见,甚至有些老年人被骗了还不自知。

“我妈平时就爱看各种所谓的养生专家直播卖保健品,但没想到她买了这么多。”老家在辽宁的陈女士告诉记者,不久前她回外省老家探亲时,发现家里的柜子塞满了五花八门的保健品,羊奶粉、养生茶、灵芝粉、山药牛髓粉都是每样几箱购买的。

陈女士偷偷查看了母亲的微信转载记录,发现这些保健品价格并不便宜,一小箱羊奶粉的价格要1299元、一小箱山药牛髓粉的价格要3500元。“她每个月退休金也不多,估计把积蓄都拿出来买保健品了。”令陈女士担心的是,这些保健品都是没听过的牌子,在网上也没有搜到这类产品,但母亲却不听劝,始终坚信这些保健品有神效。“被骗了钱都算了,最怕是吃坏了身体。”陈女士说。

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老年父母瞒着子女购买大量“三无”保健品的情况并不少见,少则几百元一瓶的钙片,多则上万元的理疗椅,在所谓“名医讲师”的推荐宣传下,不少老年人陷入保健品骗局。在江苏镇江,骗子将每瓶成本仅为12元至31.2元不等的普通食品,包装成售价1980元至3980元一套的高价保健品,并号称具有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等功效,骗取了上万名老年人共计1.4亿余元。

网友阿玲说,这些保健品宣传就像有“洗脑”的功效,老年人根本不听劝。那么,不法分子是如何做到的呢?市反诈骗中心民警梳理类似案件后发现,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不少老年人都开始追求健康养生。抓住老年人这一心理,不法分子通过散发传单、口口相传、上门推销等方式,以免费鸡蛋、面条、米油等为诱饵,诱惑老年人参与所谓的健康活动、讲座。然后再通过嘘寒问暖等手段进一步拉近与老人的关系,最终以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为由,通过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的方式,向老年人高价销售保健品。

市反诈骗中心民警提醒,要警惕各种以免费为名的保健品推销活动,不轻信、不购买;其次要养成正确的就医看病习惯,不要相信所谓专家的夸张宣传和神奇疗效,更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同时,儿女也要多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不让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新型技术类

防范“AI亲人”来电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但也为诈骗犯罪带来了可乘之机,许多老年人被锁定为实施新型诈骗的主要目标。

去年6月,广州69岁的龚伯收到了来自“儿子”的电话,求助他转账100万元。龚伯看对方发来的视频后,确认是“儿子”本人,便来到银行火急火燎准备转账。好在银行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龚伯所谓的“儿子”是AI换脸生成,赶忙拦截了支付,为老人家止损100万元。

据了解,类似的新型诈骗,往往都是借助高科技手段,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社交工具(QQ、微信、微博等)等方式实施。不法分子会编造各种理由、变换各种形象,诱导老年人进行金融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市反诈骗中心民警提醒,当前越来越多老年人拥有智能手机,也会使用如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网上遇到亲友借钱,一定要先确认身份,因为现在的技术手段可以模拟人声和人像,务必挂掉电话再次致电亲属、朋友来核实,以防上当受骗。

此外,老年人还应防范冒充税务局、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单位的“公务人员”,这类不法分子通常以老年人涉嫌洗钱、证件有问题、偷税、亲属涉嫌违法等理由进行恐吓,并出示虚假法律文书,从而进行诈骗。

3月20日,江城区80多岁的陈伯因为接到一通电话,被骗走6万元。当天,一位自称是公安系统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陈老伯,称其女婿因为嫖娼被抓,只要陈伯给6万元,就可以把人“赎”出来。因为该骗子讲的是阳江话,而且陈伯在电话中似乎听到了“女婿”的声音,便信以为真,把钱给了骗子。

市反诈骗中心民警提醒,公检法等机关不会采取电话、短信、微信、QQ等形式进行案件处理,如遇自称公检法人员主动联系,应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核实。此外,老年人可下载国家反诈APP,主动学习防诈骗知识;如果认为自己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或发现了身边的电信网络诈骗现象,应及时拨打110报警。


上一主题 : 2024年广东省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广州举行

下一主题 : 工人装修别墅时大腿被钢筋刺穿,消防员截断钢筋将工人送医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