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暂扣违规停放的共享电动车。
市区东风三路盈信广场路段,用完的共享电单车杂乱无章停在路边。
“出门就是站点,扫码即可骑行,共享电单车用起来很方便。”居住地距离单位并不远的市民张先生坦言,如今共享电单车已代替私家车,成为他工作日出行的重要方式。今年是共享单车进入阳江的第六个年头,它因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低碳节能等特点,迅速成为上班族的出行标配。但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其“痛点”也逐渐涌现:高峰时段堵塞路面,车辆滞塞挤压行人通行空间,遭人为蓄意破坏或废弃,“单车坟场”影响市容市貌……
共享电单车的出现,为城市出行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但同时又面临发展窘境。在便利市民出行和加强规范管理之间,如何找到最佳结合点?共享电单车已经成为市民公德的试金石,同时,既考验运营公司的水平,也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 撰文/阳江日报记者
吴梦媚 盘聪颖
■ 摄影/阳江日报记者
梁文栋 谭文强
10多年没有“摸”过自行车的市民孙先生仍记得,自己第一次骑共享单车的情景。“那会刚大学毕业,不会开车,便扫了一辆蓝色的共享单车去市区上班。”有了第一次的愉快体验,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共享单车都是孙先生的出行好“伴侣”。
时间回到2018年,阳江市区涌现第一批共享单车,孙先生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骑行的是一辆哈啰小蓝车,这也是我市首次“触电”共享单车。约至2022年年初,共享电单车现身阳江街头,大规模进驻市区。记者从市城管综合执法局获悉,目前市区已知有小遛、哈啰、雷风、美团4家企业投放了共享电单车,同时还有青桔、悦步、松果等共享电单车企业持续入驻。初步估算,投放在市区、阳东城区的共享电单车预计超过2万辆。
对于大学生小孙来说,骑共享电单车带来的便利就是省时和省力。去年,他报了家附近的驾校学车,一次赶时间使用共享电单车出行的体验,让他更新了出行交通方式。“可以随时出门了,不再需要跟父母的‘顺风车’,以前半个小时的出行时间,骑共享电单车只要10分钟。”小孙表示,以前没得选择,他出门只能乘坐“摩的”或呼叫滴滴,但至少7元的起步价总让他“望而却步”,现在骑共享电单车两三元就能搞掂了。
遇到上班赶时间的场景,共享电单车同样能发挥“救急”作用。共享电单车尚未普及之前,市民吴女士基本开小车上班,一到上下班时段,道路拥堵让她十分忧愁。“15分钟的路程,遇到塞车的情况,需要花费至少30分钟才能回到家。”吴女士表示,自从有了共享电单车,她的通勤时间大大缩短了,解决了堵车的烦恼。此外,吴女士平时工作较忙碌,缺少锻炼的时间,共享电单车不仅带来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还能锻炼身体,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
使用共享电单车的用户日益增多,如何保证随时随地有车可用,则是某品牌共享电单车运维人员冯明(化名)的工作。每天下午4时许,为迎接下班高峰期,冯明骑着调度三轮车巡城。他主要负责城北区域的共享电单车调度工作,“金郊路、共青湖公园、市中医医院、市丰泰学校等区域路段,道路较狭窄、人流量大、容易造成拥堵,是清理和用车的重点点位。”冯明眼疾手快,下车、打开后门、扫码、搬抬单车、叠放整齐,整个流程一气呵成,不出5分钟就收好了3辆车。一天下来,冯明要在固定区域内转上百公里,日均调度超100辆车,但他并不觉得疲惫,还不时打趣道:“这份工作让我有一份使命感——保障道路畅通,维护市容市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冯明这样的运维人员,是维护共享电单车运转的“最小单元”。据冯明透露,他供职的企业在市区投放了2600辆共享电单车,包括负责调度、巡检、维修保养的员工有26名,24小时都有运维人员值班,但共享电单车乱停放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共享电单车文明归位的工作,便落到了市城管综合执法局三科队长苏棠身上。苏棠几乎每天都要巡一次城,警惕乱停放的共享电单车把机动车道“吞没”,并及时派出清运车,防止乱停放的共享电单车影响市容市貌。“我们把共享电单车的违停罚金提高至100元/辆。尽管加强管理和加大处罚力度,可乱停放的现象屡禁不止。巅峰时期,城管扣物场扣押了3000多辆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苏棠认为,共享电单车乱停放的问题难以根治,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骑行者缺乏公德心,有序停放意识弱,还没养成文明用车的习惯。
跟随着苏棠的脚步,记者体验了一次共享电单车的城管执法工作。在市区走访过程中发现,商超、学校周边、天桥和公园附近是共享电单车乱停放的“重灾区”。在市区东汇城商场附近,一条铺着红色柏油的非机动车道已成为共享电单车的“停车场”,不同品牌的电单车堆放在一处,甚至还有“挤”上商场出口的,来往机动车和路人只能在狭窄的车阵中艰难穿梭。
而这样的场景,在市区盈信广场周边也很常见。有不少骑共享电单车出行的市民,还车时随意将车“拦”在商场出入口或机动车道上,哪怕不足10米远处就有正规的还车区域。“附近共有约150辆共享电单车,有3个停放点,停车点位明显不够。”盈信广场相关负责人“诉苦”说,共享电单车经常被随意堆在商场门前的摩托车停车区域内,不仅占道造成拥堵,还影响顾客出入。有时企业调度员忙不过来,商场保安也要帮忙清理。
记者在盈信广场门前随机扫码一辆共享电单车发现,APP地图上已用红色的矩形突出可停车区域,但该区域位置的划定却并不严格。例如,盈信广场周边有一处面积约70平方米的停车区域,但APP地图上显示的还车区域远超这70平方米,也就是说,在停车区域外,只要距离不太远,照样能还车成功。
由于卫星定位和还车导航不精准,市区多个小区周边也存在共享电单车乱停放现象。记者在市区金湖翡翠小区看到,附近的人行道已被共享电单车“侵占”,几辆共享电单车被随意放倒,占了不少路面。市区碧桂园盛世城邦小区的情况同样如此,住户冯女士无奈地表示:“有一天,四五辆共享电单车堵在车位前,让我没办法出车,只能打车上班。”
“我也想佩戴头盔,但几乎没找到,早些年有的车子配备了头盔,但又小又脏,摸着像塑料壳子,体验感不好。”从共享单车到共享电单车,市民林女士自称是忠实用户。记者在调查中注意到,曾经有企业投放过一段时间的安全头盔,一般放在车筐处,顶部接有塑料连接线以防丢失。然而,记者在市区名扬国际广场走访时发现,不管是雷风、小遛还是哈啰等品牌,许多共享电单车的头盔均不翼而飞,只留下孤零零的一条塑料线。
除此之外,即使共享电单车车筐内有头盔可以使用,也存在破损、头盔不洁的情况。记者好不容易在市区漠江路找到一辆配备有安全头盔的共享电单车,但该头盔内有纸巾、口罩等垃圾,装着头盔的车筐内有污渍附着物、落叶、灰尘等,并且该头盔的固定铆钉已经生锈了,头盔很难取出。雷风企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无奈,自家的共享电单车曾经每辆都配备有一顶安全头盔,但经常丢失,“有用户把头盔直接拿走了。”
“一旦出现道路交通事故,未佩戴头盔将加重受伤程度。”市区一名基层执勤交警说,他们对此很“头疼”。“我网购了一个安全头盔,每天随身拎着。”因为使用共享电单车的频率高,市民林女士选择自带头盔出门。
此外,根据法律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驾驶电动自行车(含共享电单车)。但在走访过程中,记者留意到了不少未成年人的身影。在市区三环路附近,两位穿着校服的学生骑着共享电单车呼啸而过,速度很快且未佩戴头盔。上述基层执勤交警也屡屡发现违规骑行的情形。一次,3个未成年人“挤”在同一辆共享电单车上逆行,一个人骑,前面站一个,后面坐一个,“出了事故谁负责?我们查到此类交通违法,都会要求未成年人家长到场接受安全教育。”
记者调查发现,运营企业对未成年人使用共享电单车的管理存有一定程度的漏洞,未成年人开锁的违法隐患较大。记者随机挑选了几辆共享电单车微信扫码试用,直接就能进入小程序的页面,只需要用户输入姓名和身份证进行认证即可解锁使用,操作十分方便。用车前,页面还会有收费提示和骑行限制提示,提醒16岁以下未成年人无法使用。然而,由于缺少人脸识别这一环节,未成年人可以轻松使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信息。而在实名认证环节,企业默认用户证件类型为居民身份证,这也限制了用户持有其他类型证件的使用权。
如何加强共享电单车管理?有运营企业选择上涨车辆调度费。记者走访了解到,投放在市区的共享电单车在运营区外还车调度费并不便宜,基本都在20元以上,有的高达40元;部分共享电单车运营公司的停车点外车辆调度费也突破了两位数,如哈啰、青桔的停车点外车辆调度费为15元,美团的运营区内非停车点停车费为10元。但是,在愈发激烈的共享电单车市场竞争下,也有运营公司以保持低价停车点外车辆调度费抢夺市场份额,如松果电单车管控区内及非P点还车管理费为1元,雷风单车的区域内强制还车调度费为2元。
“这几年,入驻阳江的共享电单车品牌越来越多,投放的车辆只增不减,骑行需求量却基本固定。共享电单车的使用费本来就不高,市场价格透明,产品差异化小,导致盈利空间逐年缩小。”雷风单车阳江区域负责人表示,为了吸引客流和增加客户粘性,企业只能降低骑行门槛,保持价格较低的起步价和调度费。此外,共享电单车的“价格战”也未停止,每家企业都有不定时推出优惠活动、福利卡等,一再压缩盈利空间。
谈到企业成本,却远不止这些。该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一辆电单车的整车造价约4000元,由车架、电池、中控、硬件、保险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公司一天的人力成本超5000元,被扣押的车辆也需企业自掏腰包。抛开基本支出不谈,车辆维修和保养成本也是一笔不容小觑的花费。“有些缺乏公德心的用户,会故意破坏车辆,如割破座椅、破坏车轴等,维修成本低的几十元,高则上千元。一辆车每单收入通常为1至2元,就算每天可被使用10次,一年折合下来,一辆车的最高收入才7300元。”更有其他企业透露:“几乎没有盈利,接近亏损状态,计划退出阳江市场。”
不过,对于乱停放问题,企业并非无计可施。上述负责人表示,在浙江一带,该品牌采取了创新的精准定点还车方式:在地面上安装感应芯片,在共享电单车上安装读卡器,用户要在指定区域内规范摆放才能成功还车。但这需要投入较大成本,还面临客源流失的风险。“若得到管理部门的理解和配合,以及所有企业达成共识,这项工作在阳江或许能有效开展。”该负责人说。
小遛共享阳江区域负责人则表示,该品牌采取“电子围栏+RFID+90°”停车技术,用户需要将车辆放置在感应区内,并垂直马路牙子进行摆放后,系统才允许还车、结束计费。目前,小遛共享正在研究图像识别的技术,AI摄像机能精确检测车辆停放的位置与角度,并进行AI视觉监测,车辆需与地面的“T”型图标垂直后才能还车成功,随意乱停或斜停的车辆都将被系统判定还车失败。
苏棠表示,目前市区设有164个共享电单车停车区域,停车点略显紧张。根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有关要求,部门无法限制其他共享电单车企业准入经营。因此,市区具体的共享电单车投放量还难以统计。尽管市场趋于饱和,但苏棠察觉到,计划入驻阳江的共享电单车企业正在变多。
不可否认,共享电单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使低碳出行的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共享电单车行业正面临着企业恶性竞争、一些市民不规范用车、道路规划先天硬件不足、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等多重难题。如何破解停放乱象?不止阳江,放眼全国这都是难题。
“若仅依靠城管部门末端执法、被动管理,力量始终有限。”在市城管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看来,共享电单车管理的理想状态,首先要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建议由交通运输部门合理确定共享单车投放总量和动态调控标准,牵头制定共享电单车企业服务质量考核细则等;公安交警部门对共享电单车进行登记上牌服务,对共享电动自行车安全骑行情况进行监管;城管部门加强共享自行车停放管理力度,集中整治共享电单车停放乱象,协助公安交警部门对未进行登记上牌的共享自行车进行清理,维护市容市貌;而企业也应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科技设备和技术质量,实现“90度”垂直精准停放。
苏棠表示,他们曾走访省内多个城市调研,其中河源市的做法具有一定借鉴性。政府部门方面,强化部门联动和多元共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发展引导、管理、监督机制;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实行齐抓共管;完善评价监督机制,有关部门分别按月和季度对企业开展评价监督。
企业方面,则自觉接受政府、社会的监督管理,签订“企业入驻承诺书”;通过限定区域锁车等技术手段以及完善停放区域AI摄像头、蓝牙道钉等高精度停放管理辅助设备,引导单车规范停放;鼓励成立相关协会,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各运营企业推选会长单位,统筹管理和服务,杜绝恶性竞争;完善投放运营车辆的上牌手续。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管理,负责各运营企业投放车辆的日常摆放管理、投放车辆跨区域调度、车辆维修维护、车身清洗、日常文明骑行宣传等,由企业出资聘请、政府统一管理,定期开展考核工作。
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审批科科长陈平雷认为,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拓展题”,既考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又是考验人性的“试金石”。陈平雷呼吁,市民要提高文明骑行、规范停放的意识,做到“入线内、摆整齐、同朝向”,在共享电单车使用中严守规则、心存爱惜。相关企业要规范运营,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合理开展经营活动。同时,部门联动加强执法力量,通过各方共治、合力共推,减少不文明行为,让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记者采访中真切感受到,无论是低碳出行,还是方便民众、解决短途交通问题,共享电单车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对于一座城、一群人而言,用APP扫码解锁的不只是一辆车,也是交通疏解、绿色出行、创新涌动、城市形象提升的加速器。
但另一方面,共享电单车治理又是一道待解的难题。既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未来发展形势也不易预估。如何做到车辆来了有地停、淤了有人清、乱了有人摆?各方正在各尽其能地做出努力。
属地政府努力挖掘停车资源,打造共享电单车的“专属停车区”,同时吸纳街道应急队、文明引导员、社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引导市民群众规范停放共享电单车。共享电单车企业也承担起主体责任,雷风、小遛品牌阳江区域负责人均表示,目前正在加强技术研发,打造“90度”垂直停车技术规范停车、“北斗+GPS高精度”双频定位,帮助共享电单车“入栏结算”,引进智能锁芯片从2G升级到4G等新技术,为共享车辆停车乱象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推动共享电单车实现精细化管理。
对于不文明用车现象,则更多的是需要社会公德做支撑,夯实共享的道德基石。使用者保持一颗公德心、一份责任感,有意识地做到文明骑行、有序规范停放、爱惜共享资源,这既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总而言之,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共享电单车真正成为城市出行的创新,而不是只留下一地乱象。
上一主题 : 第二届阳江市志愿服务项目提升训练营举行
下一主题 : 规范电动汽车停放充电刻不容缓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