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因情怀而生,如何走得更远?

因情怀而生,如何走得更远?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4年05月20日 编辑:

阳江漆器博物馆的师傅在进行漆器制作。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阳江加大博物馆建设投入力度,推动博物馆力量逐渐壮大。除了6家国有博物馆,一批散落在全市各地的民间博物馆、展览馆,成为我市文博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开阔了市民的文化视野,展示出阳江的城市魅力。

这些市民身边的民间博物馆,往往因创办者的个人兴趣或情怀创立,获得部分政策性补助的同时,主要还是自负盈亏。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民间藏馆,了解它们的发展现状,倾听民间博物馆创立人和管理者的心声。

 文/阳江日报记者 李宗君 曾宇萍    ■ 图/阳江日报记者 谭文强  

因兴趣开始玩收藏
为科普展示开办藏馆

音响、唱片、海洋生物化石、漆器、饭票、剪纸……在走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阳江民间藏馆,大多是一种一人一馆的模式,不少缘起于收藏者的兴趣爱好。收藏者靠自身经济能力、藏品量、人脉交际等发展自己的藏馆。因此,相较于综合性陈展的国有博物馆,民间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自我特色。

阳江十八子集团总经理李积回,把爱好都放进了他的音响世界。阳江十八子音响博物馆建成于2010年,坐落于阳江十八子集团总部的二、三楼,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馆藏的海量唱片,据不完全统计有600多万张。10多年来,十八子音响博物馆为音乐爱好者、音响发烧友、文艺工作者等构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李积回说,这既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一种情怀。“我并没有拥有这些宝贝,而是在展示人类追求美好声音的成果,替和我一样喜好音响和唱片的发烧友们守护这些东西。”

走进阳东区雅韶十八座传统村落里的化石馆,梭子蟹、锯缘青蟹、皮皮虾、海胆、贝壳等一个个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海洋古生物化石,无声地诉说着古生物的源起演化与地壳变迁。化石馆以阳江本地出产的海洋生物化石为收藏主体,还包括国内外海洋生物化石,共有200多种,是海洋生物化石爱好者冯强30余年来积累的藏品。

冯强原本在家里专门空出一个房间摆放这些化石,但他认为,独自欣赏不如让更多人看到。刚好,冯强有位亲戚的旧房子在十八座,并且愿意提供作为展览场所。去年国庆节当天,化石馆正式成立,并免费对外开放。“节假日前来参观的人数不少,很多小朋友看了都觉得很新奇。我的开馆初衷就是让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阳江古生物化石,培养他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冯强说。

目前,阳江太傅路、河堤路正按照历史文化街区标准进行改造修复,陈泽满的个人藏馆就在这个街区范围内。因为热爱阳江传统文化特别是阳江非遗文化,陈泽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四处搜寻、收集各类漆艺品、小刀、书籍等物品。年复一年累积的藏品越来越多,陈泽满便在2012年创立了阳江漆器小刀豆豉博物馆,即阳江三宝博物馆,将阳江本土文化产品展示给广大观众。“我希望通过这个馆的收藏品,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了解阳江的非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博物馆不仅是人们了解历史、增长见识的窗口,更是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的殿堂。这些民间收藏馆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的馆藏,在不少领域弥补了国有博物馆的空白,对于阳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游客在阳东区雅韶十八座化石馆参观。

开馆不易运维更难
缺少创收渠道成为发展瓶颈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但博物馆的创收渠道却非常有限。个人或企业为了创办的民间博物馆,在搜集藏品、场馆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博物馆的建设和维护需要长期投入,一旦资金短缺,就会面临关停的风险。

为了收藏孔雀石,张锡高用了20年的时间,把早年做钢材赚到的三分之一资产逐步转换成上百吨的绿色石头,光是堆放保存就要占用好几个大型仓库。他的矿物晶体孔雀石博物馆,收藏之丰富令人赞叹。可惜的是,这间孔雀石博物馆,最终却因为营运资金问题而无奈关门。

张锡高算了一笔账,在2013-2018年博物馆营业期间不收门票,但日常的运营维护费用,却是一项都少不了的。讲解员、保安、保洁,再加上办公室人员,光是员工工资,每月就得4万多元。再加上藏品保养、修复,水电费开支等费用,想要维持博物馆的正常开业,一年投入至少超过50万元。2018年张锡高忍痛关掉了原来的博物馆,把所有藏品搬到了市区漠江路边的一个大仓库里。曾经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藏馆想把张锡高部分藏品买过去展览,但都被他拒绝了。张锡高说,阳春被誉为“孔雀石之乡”,出产的孔雀石非常美,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阳江人,实在不愿意让这么好的藏品流落他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江漆器髹饰技艺”的保护单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阳江漆器博物馆能够让群众了解阳江漆器发展历史,观赏阳江漆器、漆画经典作品,观看技艺演示、参与制作体验,同样面临着经营难题。常务副馆长何文宇表示,博物馆现在免费对公众开放,根据相关政策措施,每年可以获得9万元的补贴,但算上员工的工资、日常的维护、水电等支出,仍然存在比较大的资金缺口。博物馆虽然推出了漆器、漆画等文创产品,但因为漆艺的用料和时间成本较高,精美的漆艺文创产品定价也会稍高,市场相对而言不是很火。如何增加收入,更好地维护博物馆的运转和发展,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除了日常必须的运维支出,资金的有限,也影响了后续藏品的质量,制约着民间藏馆的发展。经营藏馆多年,陈泽满认为博物馆要运营好,资金链很重要。新展品与资金链成正比,资金充足,新展品从工艺、款式、年代、大小上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能够直接影响藏馆的回头参观者,吸引慕名而来的首次参观者。目前,陈泽满靠退休金维持藏馆的运营,也出现了资金欠缺的困难。

相较而言,冯强的化石馆日常运维几乎就是水电费,不花什么钱,但化石馆自开放以来,也没有收入。冯强收藏的很大一部分化石,是他30年间在阳江各地滩涂、港口搜寻得来的,他会卖掉其中一些样式相同的化石,再从别人那里购买藏品中缺少的化石。冯强直言,自己的收藏就是“以兴趣养兴趣”,如果只是一味砸钱买化石收藏,是根本负担不起的。

作为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市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李积回认为,缺乏专业人才是许多民间博物馆和藏馆面临的又一个普遍问题。同时,由于宣传渠道有限,民间博物馆和私人藏馆的知名度相对较低,无法吸引足够的观众和游客。如何加强宣传推广,提升知名度,对于民间博物馆也是一个挑战。

如何走出发展困境
凝聚多方力量增强“造血”功能

目前,我国6800余家备案博物馆中,非国有博物馆占比超过三成。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博物馆头条总编折彦龙认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前景广阔。那么,如何破解发展困境,我市民间博物馆在积极探索可行的路径。

明确宗旨,找准定位,对于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植于老城区,展示阳江本土文化,陈泽满认为这是阳江三宝博物馆发展的希望所在。为了使展馆更好地发展,陈泽满努力推动阳江三宝博物馆融入城南文化带的建设,支持形成西濑景区十分钟联动参观和观赏阳江本土文化的文化圈。他表示,以后将更加关注发生在老城区有关漆器、小刀和豆豉的素材,全力讲好阳江非遗故事。

行业人士认为,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社会合作,提升博物馆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民间博物馆和藏馆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李积回表示,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很重要。民间博物馆也应该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组织文化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合作,积极与其他博物馆和机构合作,开展互动性和体验性更强的展览和活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推广和营销。同时,也需要着重解决博物馆建设规划、安全管理、陈列品拓展等问题,为博物馆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阳江漆器博物馆在研学和文创这块不断发力,2023年就举办了20场左右的研学活动。何文宇表示,接下来,博物馆将在研学活动方面继续加大推广和合作的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漆艺、爱上漆艺。在文创方面,也将创新推出更新颖、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产品。冯强也表示,化石馆收到了研学合作的邀约,如果条件合适,也会举办相关研学活动,不断提高化石馆的影响力。

张锡高把小部分孔雀石搬到市区新江路旁一个小店,希望在有生之年,建一个真正的科普类博物馆,把毕生藏品分类对外展出。“靠我自己的能力有限,希望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合一起,让更多市民都可以欣赏到这些地方特色文化珍品。”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兴趣不断增长,非国有博物馆有机会通过举办特色展览、开展教育活动、参与社区合作项目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访客和支持者。”折彦龙建议,中小藏馆应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了解社区居民的兴趣和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策划展览和活动,吸引当地居民的关注和参与。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展示和推广途径,使得其能够更好地触及更多公众。

“通过不断创新、加强合作、提升管理水平、实行专业化运营,非国有博物馆有望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折彦龙说。


上一主题 : 市委组织部召开“培苗强基计划”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

下一主题 : 走进敬老院情暖老人心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