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因职责而坚守 因孩子而幸福

因职责而坚守 因孩子而幸福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18年05月14日 编辑:


护士节与母亲节接踵而至,来听听“护士妈妈”们的故事——

■编者按

母亲可爱,护士可敬。“护士妈妈”身兼两职,也为此付出了更多。在大家的印象里,护士拥有一个好母亲的全部特质:体贴、温柔、顾家,实际上,她们照料患者的时间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少。一个好护士往往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对于孩子,她们心底里总留有一份亏欠。

近日,记者走进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走近“护士妈妈”们,聆听她们在岗位和家庭之间作出的权衡和选择,了解她们背后的故事。

139392


许改燕在记录患者病情。

◎ 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护士许改燕 “工作时忘了自己是孕妇”

一袭袭白衣,来回穿梭。在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病区,一众护士里,挺着大肚子忙上忙下的许改燕很显眼。

“燕姐,5床病人喊你。”怀着二胎的许改燕走路依旧带风,忙碌是她日常工作的标配。许改燕是病区护士小组长,除了日常的患者护理、病情观察以外,协助护士长管理病区、带教新护士也是她的职责。在采访许改燕的过程中,她几乎没有完整的一分钟能够从工作中脱身,一边整理护理记录一边向我们描述在她看来“早已平平淡淡”的工作。

从业11年,许改燕的“日常”就是奔走在抢救一线,那里是属于她的战场。心内科病区多是危重患者,即便是测量体温、记录监测情况,许改燕都需要绷紧每一根神经,时刻做好与时间赛跑的准备。前两周,怀孕35周的许改燕仍坚守在抢救一线,与医生协作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许改燕说,有时候只记得自己是护士,而忘了自己也是一名孕妇。

就在接受采访的3天前,许改燕因高强度的工作感到身体不适,胎心率达到170多,远超正常值,进病房吸氧才逐渐恢复。然而第二天,她又回到岗位:“病区里有危急病人,我不来会有牵挂,我并不特殊,而是和其他姐妹一样。”

一提到家人,这位工作中的“拼命三郎”一连说了好几次“愧疚”。或许是因为护士的岗位特殊,年仅5岁的儿子对节假日已经出奇地敏感:“妈妈,为什么你‘五一’劳动节不放假?”许改燕说,孩子最期待的就是妈妈休假后的陪伴。但由于工作,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机会少之又少。

虽然陪伴甚少,但儿子对许改燕的职业却十分理解。“因为消防员和妈妈一样,都是在救死扶伤。”许改燕的儿子是不折不扣的“消防迷”,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消防员。

在母亲节到来的前几天,儿子在幼儿园画了一幅画,还亲手做了一束花送给许改燕。奔波一天回到家的许改燕接到了生平第一份母亲节礼物,或许她当时的感动只有母亲才能体会:“家人的理解便是最好的礼物。”


139391

付常玲在帮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 市人民医院外一科护士付常玲 “儿子一度不认识自己”

早上8点,当行人陆续出现在街头,32岁的外一科护士付常玲才刚刚下班。就在前一晚,连续为病人输液、翻身、观察病情,她整晚都没有歇过脚,这种“夜猫”生活对她来说已是常态。

2011年,由于丈夫工作调动,内蒙古姑娘付常玲和家人一起移居阳江。同年,她穿上了市人民医院的护士服。“刚刚入职那会,整个人的生物钟都是乱的。”三班来回倒,付常玲常常“吃完饭倒头就睡”。

外一科收治的主要是颅内外伤、脑肿瘤等病状重的患者。付常玲手把手教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健康宣教,有时也要做患者的“全职保姆”,每2小时就要到病房为患者翻身。

外一科经常有症状比较危急的患者,作为旁人很难想象亲眼目睹那些血腥的场面究竟需要多少勇气,但在她看来:“以前也是文文静静的小姑娘,但入了这行,什么都不会再感到害怕。”

付常玲陪伴病人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自己刚15个月大的儿子。

怀孕5个月时,越来越大的肚子压迫到了坐骨神经,付常玲走路都很困难,只能扶着墙壁挪动。

“辛苦是自然的,但只要我们的工作能给患者送去健康与希望,这就值得。”付常玲说,工作在消防战线上的丈夫和自己一样都是救死扶伤,都是一份神圣的职业。

因为工作关系,付常玲和丈夫都很少有时间陪伴儿子,已经15个月大的儿子只会讲“妈妈”等几个简单的词汇。“儿子都是婆婆在带,但他还是首先学会了叫妈妈,或许这就是人性吧。”

“去年,儿子跟婆婆回老家住了2个月。”说起儿子,付常玲只有愧疚,短短2个月,儿子再回来时居然不认识妈妈了,只要自己一靠近儿子就会哭闹,这令付常玲伤心不已。

养儿方知父母恩。做了母亲以后,付常玲更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但由于工作繁忙,来到阳江这7年她仅回过2次娘家。“一推开门,才发现妈妈是真的变老了。”说到这里,付常玲的眼睛里泛起泪光,看到饭桌上母亲做好的饭菜,整个人都融化了。

母亲节,付常玲想把祝福送给远在内蒙古的妈妈:“有您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139393

冯丽雅(右)在电脑上查看患者病情。

◎市中医医院内三科护士冯丽雅

“女儿的理解让我感动”

“女儿已经13岁了,但和她一起旅行已经成了奢望。”

冯丽雅在市中医医院护理岗位上已经工作了整整17个年头,前年才第一次和女儿远行旅游去了趟贵州。那次游玩的照片被女儿夹在相册里,那本相册便成了女儿的珍藏,有事没事总会翻一翻。

冯丽雅所在的内三科是名副其实的“老年科”,收治的患者基本是中风、帕金森或者是脑血管类疾病患者,老年人特别多。

在冯丽雅看来,护士工作是为生命服务,也是“爱与爱的传递,心与心的交换”。冯丽雅对一位年过七旬的婆婆记忆犹新,婆婆刚到医院时甚至抵触护士给她做康复治疗。“其实老人更像小孩,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耐心。”冯丽雅一有空就找老人聊家常,渐渐叩开了老人的心扉。有一次,老人一大早就站在病房门口,斜着身子拄着拐杖等冯丽雅来上班:“怎么毛丫头还不来?”

那一幕,冯丽雅终身难忘。

冯丽雅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病房里,经常缺席一家人的晚餐。“多少有些无奈,很少有机会去陪家人。”女儿2岁时发过一次严重高烧,在岗位上连轴转的冯丽雅根本无法抽身,只能让小叔帮忙把女儿背到医院。“女儿经常来医院,我却很少能够看到她。”冯丽雅回忆,有一次抽空到急诊室看了一眼女儿又匆匆赶回科室,看到女儿渴望抱抱自己的眼神,特别心酸。

女儿上一年级以后,冯丽雅很少陪女儿写作业,等她半夜下班回到家,女儿已经早早睡下了。“有一次女儿说,她长大了绝对不会做护士。”让冯丽雅欣慰的是,女儿不仅理解她,也渐渐学会了独立。她和丈夫经常不在家,女儿往往独自一个人吃饭、做作业、睡觉,很乖巧。

“女儿每天睡前总会发个短信,或者打个电话来,电话接通后的那一声‘妈妈’让我尤其感动。”冯丽雅说,那种感动五味杂陈,有不舍,也有宽慰。


◎ 市中医医院妇产科护士戴秋萍 “为母方知其中不易”

139394

                 戴秋萍在了解患者康复情况。

“可能明天我就要荣升‘二胎’妈妈了。”在护士节的前一天,市中医医院妇产科的护士戴秋萍依旧挺着一个大肚子到处忙活,一会接电话、一会备材料,一会走到护士站、一会又扎进病房。她计划下午一下班就立马给自己添置一些临盆的物品,准备迎接家里二宝的诞生。

戴秋萍在护士岗位上工作了5年,大女儿已经3岁准备上幼儿园了,但陪伴女儿的时间屈指可数。戴秋萍回忆,刚参加工作时压力特别大,下班回家脾气就变得特别暴躁。“检查完患者,有时候会不放心,又要回去再看一遍。”在戴秋萍看来,护士这个岗位不仅需要勤劳,还需要有过人的耐心和细心,每次做术前准备,戴秋萍都要不厌其烦地检查好几遍患者“有没有涂指甲油?”“指甲长不长?”“有没有戴戒指?”

在妇产科,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有关母爱的故事。“有些患者为了当妈妈,付出了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在戴秋萍眼中,在手术台和病房里,妈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有位“准妈妈”因为输卵管异常不能怀孕,几经辗转治疗,好不容易才怀上了小宝宝,没曾想刚怀孕一个月,她因为大出血住进了医院,为了保住胎儿,每天打针、吃药的次数比吃饭还多。

因为见证了太多坚强的妈妈,戴秋萍也格外坚强。“怀上二宝后,前段时间腰和腿特别疼,从椅子上起来也要缓老半天。”桌沿和墙壁成了戴秋萍必不可少的“拐杖”,站起来后,还要用手托着后腰,只有这样才能让腿不那么麻木。但这在她看来依旧平淡无奇:“身边有怀孕的护士姐妹还自己给自己打针,我这根本不算什么。”休息时,戴秋萍有时候会和肚子里的孩子自言自语地交流:“鼻子要像妈妈多一点,眼睛要像爸爸多一点。”

作为妇产科护士,见证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但大女儿出生时,戴秋萍还是哭成了“泪人”。当时,戴秋萍躺在病床上抱着襁褓中的女儿,久久凝望,床头的母亲又默默注视着自己,触碰到母亲目光的那一刻,因为感动,戴秋萍和刚出生的女儿一样嚎啕大哭。

■ 撰文/高鹏飞 陈思捷 ■ 摄影/谭文强

   



上一主题 : 24名阳江爱心人士持续3年跨省结对资助贵州印江山区贫困学生

下一主题 : 厉害!18岁的阳春选手胡瑶瑶勇夺蹼泳世界冠军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