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超过300种阳江特色非遗文创产品亮相深圳文博会

超过300种阳江特色非遗文创产品亮相深圳文博会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24年05月25日 编辑:

漆艺与刀具深度融合令人惊艳

阳江日报记者/王勇明

5月23日,为期5天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拉开帷幕。 当日下午,在阳江展区,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吸引众多观众围观。融合漆器和小刀两项非遗技艺的大马士革刀,当下流行的漂漆扇子,融入风筝元素的书签、铜尺、胸针等精美文创产品,令不少观众感到惊艳。

“本届文博会我们带来了超过300种非遗产品,参展产品种类为历届最高。”阳江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范高亮介绍,我市参展理念正从“展示”向“展销”过渡,相比以往,展区摆放了更多贴近现代生活的文创产品。通过展区这个窗口,观众可以看到我市文化产业与时俱进的发展现状。

漆艺刀具首秀引人注目

在中山经营着一家文创体验馆的张秋菊,刚进阳江展区,就被橱窗里4把漆艺铜大马士革刀吸引。这4把刀刀身呈现水波和云朵般的花纹,刀柄花纹如水滴荡漾,色彩层次分明却和谐共融。她立即找到此刀的设计者罗嘉诚,了解刀的具体细节,希望与其达成合作,创作更多诸如“漆器+耳环”等形式的漆器文创产品。

罗嘉诚是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小刀和漆器均属阳江三宝,两项本土优势技术结合而成的大马士革刀,在国外深受欢迎。“刀身由33层铜、钢等金属复合锻造而成,本地刀具厂家负责生产,刀柄则用天然的大漆和螺钿精工打磨而成。”罗嘉诚说,此刀去年3月投产后,一直畅销日本和欧洲市场,售价上千元仍供不应求。

漆器文创产品的热卖,不仅能让更多人认识到漆器文化,也能为漆器技艺的传承提供“养分”。“制作漆器刀柄是有技术要求的‘苦力活’,按三个月一个周期计算,我每三个月只能抽空制作500多把刀柄。”罗嘉诚说,这种工作更适合漆器入门学徒去做。“目前,我带了两名新人,他们至少还需半年多才能独立制作漆器刀柄。对他们而言,创造更具艺术性的漆器作品因销量少难以维持生计,前期一边做些‘流水线式’的漆器刀柄,一边学习更多漆器技艺,也是不错的选择。”

文创产品贴近日常生活

在阳江展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林业潮带来的漂漆扇子,成为观众争相购买的“宠儿”。

“漂漆扇子因‘千扇千面’、流水梦幻的纹路、适合拍照等特点,成为当下流行的非遗文创产品。”林业潮介绍,漂漆扇子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只需一缸水,选好喜欢的大漆颜料,将其滴入水中,轻微搅拌后再将白色扇面放入水中,或旋转,或轻摇,用不同的摆动方式和幅度便能获得独一无二的图案。

“天气好的时候,周五晚上的共青湖、华山湖等地,经常能见到漂漆扇子体验小摊。”林业潮说,他此行带来了工具,准备24日起在展区“摆摊”,让观众了解、体验漂漆扇子的制作过程。

在展区的风筝板块,多达70多种具有风筝元素的文创产品令观众目不暇接。那里有铜尺、套尺、书签等学习用品,冰箱贴、摆件、徽章等装饰品,涉及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针对高考学子,我们设计了拥有西濑龙舟、龙头蜈蚣风筝、龙门等元素的铜尺,带有‘跃龙门’的寓意。为宣传推广阳江,我们设计了拥有阳江各地美食、景点以及风筝元素的冰箱贴等产品。”阳江风筝省级非遗传承人梁治昂介绍,他设计的阳江风筝文创产品种类逐年增多,销售情况也逐年增长,去年销售额已超过20万元。目前,他的风筝文创产品在市风筝馆、闸坡疍家文化博物馆等地均有实体销售,在北京、深圳、揭阳、佛山等地也有代理商代理销售。

实体项目支持文化产业

阳江文创产品惊艳文博会,背后是我市大力推动人文荟萃的海丝名城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加强海丝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全力打造海丝文化名城,城市文化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目前,我市已形成江城区新江北路书画一条街、阳东区文化创意街、阳春市文化城等多个以书画、漆艺、根雕、奇石为主的集聚区。其中,阳东区文化创意街是以“政府+企业+协会+商家”为模式,在星港汇广场中设置50个商铺,通过搭建书画文化艺术平台、阳江特色美食平台、阳江特色农产品、海产品销售平台、电子商务办公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等现代服务平台,打造成为一个有活力的灵性空间和创意文化场,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个软硬件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的、集成的平台。

在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我市明确将阳江渔船厂旧址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选址,打造具有餐饮、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的特色文化街区,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接下来,我市将立足“南海I号”海丝文化资源禀赋,重点引进主题乐园、沉浸式实景演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积极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上一主题 : 66岁退伍军人勇救落水男孩

下一主题 : 以文化为纽带传递助残温暖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