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一个县级粤剧团的“逆袭”之路

一个县级粤剧团的“逆袭”之路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4年06月17日 编辑:

   

阳春市粤剧团表演粤剧《唐伯虎点秋香》。

每逢周二、周四、周六的下午,阳春市中心广场后面的民房里,都会传来婉转动听的咿呀声。循声而去,只见几人围坐在一起,架着曲谱,熟练地用中阮、中胡、高胡、二胡等乐器伴奏,情绪饱满地表演《花好月圆》等粤剧,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在阳春,这样自发组织的粤剧乐社还有很多,公园、广场、学校、乡村,经常能够听到粤剧特有的说唱腔调和乐器声音。粤剧在阳春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肥沃土壤,得益于阳春市粤剧团数十年初心不改的耕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电视电影兴起,传统粤剧生存空间收窄,国有粤剧团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到2009年阳江地区国有粤剧团基本解散。阳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克服财政困难,保留了阳春市粤剧团,并乘着全国文艺团体改革的东风,于2016年推动阳春市粤剧团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国企。

如今,阳春市粤剧团作为阳江地区唯一一家国营演出团体,在坚守传承与改革创新中,闯出了一条县级粤剧团发展的新路子,演出足迹走出阳江、遍布两广,北至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南至港澳、新加坡,声名远播、实力“圈粉”。

 撰文/阳江日报记者  任绍华   张 莹

■ 摄影/阳江日报记者  陈建华

46人一台好戏扎根乡村大舞台

农历二月初八,是阳春市河口镇下双村跃进自然村的年例日。这里的村民,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茂名高州搬迁而来的水库移民,依然保留着茂名的年例风俗,每年这天都要祭祀祖先、宴请亲朋、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村民们格外期待的是,今年村里的年例日活动,首次邀请了阳春市粤剧团来演出。

“阳春市粤剧团很有名气,村里开会讨论年例活动时,村民一致赞同邀请他们来演出。”跃进村村干部张坚告诉记者,村民们自发捐款筹集了近3万元用于年例活动,阳春市粤剧团连续两个晚上演出两场大戏,是大家最为期待的“重头戏”。

下午3时,46名演职人员乘坐一辆大巴车从春城出发,另一辆大货车满载演出设备紧随其后,早早来到跃进自然村,有条不紊开展演出前各项准备工作。夜幕降临,一切准备就绪。戏台下,一些村民早已按捺不住,搬来凳子早早地坐好等待大戏开场。

晚上8时,粤韵响起,幕布徐徐展开,演员们身着华服登场,经典剧目《唐伯虎点秋香》正式上演。“我画霜叶秀,爱神林中游,秋风独一枝,香醉万重楼……”时而柔肠百转,时而清丽悠扬的唱腔,顾盼流转的身姿,轻盈灵动的步伐,真挚生动的对手戏,幽默戏剧化的桥段,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台上的表演引人入胜,幕后又是另一番“精彩”。舞台一侧,高胡、扬琴、掌板、古筝、大提琴、中阮等乐器演奏者配合着台上的演绎节奏不断变化,另一侧负责灯光、音响、调音台、字幕和舞台幕布的工作人员也是各司其职。

因扬琴演奏老师这天临时有事,团长龙国轩以扬琴手身份“登台”。“我们每一位乐器老师都是全能选手,高胡、扬琴、掌板、古筝等这些乐器大家都会,随时都可以有人顶上来。”龙国轩笑说。

一小段表演结束,几位演员退到后台候场,身着三四层戏服的他们已然大汗淋漓。舞台后面的小房间里,两名工作人员正一丝不苟地熨烫戏服。候场的其他演员互相打趣,再转头一看,刚才还嬉笑换装的角儿,已经整理好神色,一秒入戏,再次登台。

晚上10时50分,近3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台下观众仍意犹未尽。“今晚的演出很精彩,现在很多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我对粤剧非常感兴趣,还经常到粤剧院做志愿者。”在读大三的黄文铖说,他和家人居住在广州,这次特意回到村里的舅舅家观看阳春市粤剧团的演出。

“我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粤剧,没想到这次能够在家门口看到粤剧演出,非常精彩,非常喜欢!”村民张全海告诉记者,阳春市粤剧团的演出很专业,希望能够看到他们更多演出。

龙国轩说,剧团大部分商演在农村,除了年例日活动,还有各种节庆、庙会、炮会等,最多时一年演出280多场,去年有230多场。乡村的广阔天地和大舞台,成了剧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6年7月,阳春市粤剧团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国企,财政每年固定拨款70万元,但龙国轩算了一笔账,剧团工资、社保、水电、车辆和演出设备维护等基本费用每年就需要240万元,演职人员的收入主要靠演出和剧团商铺租金维持。

多年来,阳春市粤剧团的演职人员都是控制在46人,龙国轩透露,专业的剧院演出至少要60人,但他们的大巴车最多只能坐46人,再多的话就要多一辆车,演出成本将大大增加。目前,剧团的演职人员大多身兼多职,音响师兼财务,字幕员兼会计,甚至司机也要干活,所有人员一起参与台前幕后各项工作。

坚守初心  获粤剧名家点赞

阳春市粤剧团声名远播,演出邀约不断,是剧团多年来扎根基层、追求品质的结果。作为一个县级剧团,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秘诀是什么?

记者第一次见到团长龙国轩,是在阳春市粤剧团的大本营——阳春市春城街道红旗路55号的三栋老式居民楼。他清俊儒雅,连讲话都带着粤剧的余音,让人如沐春风。

龙国轩出生于湛江吴川,在当地浓厚的粤剧文化氛围熏陶下,他自小学习粤剧、登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2015年7月,30岁的龙国轩受邀加入阳春市粤剧团,次年剧团完成改制后,担任阳春市粤剧团有限公司团长、董事长、总经理。

作为粤西地区有名的“角儿”,龙国轩曾经收到过许多“大平台”的邀请,还被香港戏迷重金邀约,但是他全部谢绝。“这里更需要我,我对这里也有感情。”他说,在其他平台自己只是一个“角儿”,但在阳春市粤剧团可以发挥所长,带领剧团发展。

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执着,龙国轩有一些看上去似乎不合时宜的“固执”,无论是坚守还是创新,他都有自己的想法。

在演出方面,很多剧团都在用提词器,龙国轩多年来坚持禁用。他说,戏剧不仅仅是唱,更有对手戏等眼神交流、互动表演等,演员需要全神贯注,有流畅的情绪,不能依赖提词器,“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表演,精气神也就散了”。

在配乐方面,许多剧团为了节省人力和成本,采用录音或电子乐器配音,这也是龙国轩坚决反对的。“古装粤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配乐是重中之重,采用电子设备替代,味道就变了。”龙国轩说,粤剧中高胡、扬琴、笛子、中阮、长筒、古筝、高边锣等传统乐器各有特色,轻重缓急都需要与现场演员默契配合,对营造气氛、掌控节奏、调动情绪非常重要。

在练功方面,龙国轩也有自己的原则。“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功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功观众知道。”这是梨园里广为流传的一句箴言。阳春市粤剧团演出虽然忙碌,但只要有集体出场的戏,每次演出前都必须排练。平常在没有演出的时候,大家也要到练功房练功,这是团里板上钉钉的规矩。

随着剧团知名度越来越高,有网络平台团队向龙国轩抛来橄榄枝,想要在短视频平台上全方位商业化包装剧团及龙国轩个人,走网络流量路线,龙国轩思索之后选择了拒绝。“一方面剧团传承多年,大部分观众在乡村,他们需要现场演出。另一方面担心太商业化,会消耗剧团的特色,变了味儿。”龙国轩说。

坚守并非一成不变,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亦需要根植于时代土壤,有机融入现代社会,寻求突破和变革。

为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节奏,龙国轩在表演的排场中对流程进行创新,适当精简步骤、缩短时长。同时,发挥粤剧包容性强的优势,将话剧性的生活元素融入演出当中。在配乐上,融入流行音乐、合成器、交响乐等增添时尚感和恢宏感。

2017年,阳春市粤剧团新编的历史廉政粤剧《番薯县令》应邀到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成为全国首个进入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的县级粤剧团。该剧表演中加入了电视剧、话剧的元素,语言更直白,剧情更精简,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更生活化,深受观众喜爱,自2015年推出以来,已巡演近百场。

2020年,阳春市粤剧团又取材于本地历史人物故事,打造了新编励志爱国题材粤剧《李惟扬传奇》。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龙国轩首次担任编剧、导演、唱腔和音乐设计创作的粤剧《信念》首演。2023年,根据阳春高流河传奇故事与冼夫人伟绩史实编写的情景粤剧《冼夫人赐福》首演。

龙国轩告诉记者,他还想创作出更多新作品,最近正在创作新编粤剧《虎贲将军梁镇南》剧本,争取今年内成功首演。一部部新编精品粤剧出炉,取材于阳江本土,彰显地方特色,让阳春市粤剧团不断焕发新活力。

在多年的坚守与创新中,阳春市粤剧团赢得了观众、打响了品牌,相继收获了省委宣传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省第十三届艺术节三等奖、省广播电视新闻评析一等奖等重量级荣誉,并受邀到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出,声名远扬。

国家一级演员、粤港澳著名文武生林家宝,曾在广东粤剧博物馆观看阳春市粤剧团的专场演出后表示,一个基层剧团能有这样的规模架构是非常难得的,有一班这么优秀的青年演员去坚守粤剧文化真是难能可贵,而且在广州这种粤剧文化最深厚的城市也能得到戏迷热情追捧,可见剧团与演员们的实力不凡。

   

在道具车厢内化妆的粤剧演员。

培育青年人才  让粤剧“后继有人”

在享受荣誉和掌声的同时,如何让剧团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是龙国轩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说,戏曲归根到底是角儿的艺术,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创新的关键在人。

龙国轩介绍,培养一名优秀的粤剧演员很不容易。粤剧的艺术手段包括唱、念、做、打、舞、武等,还有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角色,考验的是演员基本功底,不能一蹴而就。要想真正演好角色,演员要懂历史,有基本的文学素养,这需要天赋和努力的加持。

多年来,龙国轩最怕的是人员流失,因为换掉一个角色,还需要对手戏演员重新配合适应,不然就达不到演出所需的效果。为了维持人员稳定,留住人才,剧团做出了许多努力。

来自广西梧州的霍亮今年31岁,从小在梧州粤剧团长大的他,10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并被保送到广西的艺术学校,成为一名专业粤剧演员。2015年,在龙国轩的邀请下,他来到阳春市粤剧团工作,如今已是第10个年头。

霍亮扮演的是文丑角色,表演幽默出彩,经常逗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他十分享受在舞台上的状态。“我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家丁和手下,台下观众的掌声和笑声,是对我表演的最大鼓励。”他说。

阳春市粤剧团的高胡手谭家明,是高胡乐器界的名家,经常受邀到广州、香港等地参演。临近退休的他,多年来尝试在剧团培养高胡手接班人,但进展缓慢。“乐器需要天赋加努力,不是短时间能成的。”谭家明说。

为了让剧团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近年来,阳春市粤剧团每年都会举办几十场粤剧进校园活动,尝试从培养爱好入手,与阳春各个学校建立合作,以兴趣班的方式免费授课。

来自阳春市三甲镇的伍家欢,即将从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幼师专业毕业,在今年2月加入阳春市粤剧团。凭借舞蹈和唱歌的专业基础,伍家欢进步明显,如今已可以登台演出。“家人比较支持,我也能够在舞台上找到乐趣。”伍家欢说,与她一同进入剧团的还有7名同学,他们打算以后就从事这个职业。

如今,阳春市粤剧团最年轻的演员18岁,年龄最大的58岁,但平均年龄不到30岁,是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剧团。曾与阳春市粤剧团在澳门演出的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粤剧院文武生吴泽东说,阳春市粤剧团青年演员朝气蓬勃,是粤剧界一支重要力量。

令龙国轩高兴的是,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和文广旅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剧团承接了很多送戏下乡、戏剧进校园等活动,粤剧的青年观众占比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居住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爱上了这一传统艺术,城乡观众都呈现“后继有人”的良好局面。

阳春市粤剧团代表作


上一主题 : 直播:小白如何拍出质感大片?艺美课堂开课了

下一主题 : 一男子驾车肇事撞伤人后竟逃逸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