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关爱未成年人】以平常心面对鲜花和掌声

【关爱未成年人】以平常心面对鲜花和掌声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4年07月24日 编辑: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收到很多鲜花和掌声。

“红孩子”现象指的是有些孩子在小学阶段表现出色,但到了初高中后却逐渐失去了光环。据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汉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那些在小学阶段拿了很多奖的“红孩子”,上了中学后,一旦学业成绩跟不上,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家长们讨论的热点。“红孩子” 不“红”之后,一般会有哪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该如何化解?连日来,笔者采访了部分家长和教育界人士,探讨破解“红孩子”“心”问题的方法。

 文/林娜娇

现象
『红孩子』『褪色』后常会自我否定

有媒体曾报道,某市一学校有一个成绩前10名的“红孩子”,因为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学习压力大,自我否定之后开始厌学,最后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我市初三学生李佳(化名)就是这样一个“红孩子”。在小学期间,他成绩优秀,曾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和科代表。初一时,他在班里的成绩仍然名列前茅。到了初二,繁重的学习让他压力增大,成绩稍有下滑,加之父母外出打工,他不得不在校园寄宿,一时间难以适应,导致成绩逐渐下滑。李佳非常看重学习成绩,那段时间,他辗转难眠,情绪低落,最后发展成抑郁症并因此休学。

“小孩子大荣誉”,是好事吗?由于“红孩子”各方面都相对优秀,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高。考进好的中学后,学习的科目增多,学习压力大,成绩优秀者不断涌现,在失去优势后,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刘女士的女儿读初一,从小便学习舞蹈、声乐,还去参加各种比赛,获得过不少奖项,打算以后走艺术之路。刘女士透露,孩子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周六日去机构参加艺术类培训,每天的学习任务排得满满的,刚开始孩子乐在其中,后来参加了一次重要比赛,因为成绩排名较后,孩子受了很大打击,在家老是闷闷不乐。刘女士说,自那之后,孩子不怎么爱学习了,甚至连之前喜爱的艺术学习也没兴趣,成绩慢慢变差。作为家长,刘女士也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在公众印象中,“别人家的孩子”有着非凡的才能,在鲜花与掌声的环绕下成长,在沉甸甸的荣誉驱使下,后续若不能再上台阶或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会产生失落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演变成心理问题。

剖因
过度夸奖导致『红孩子』迷失自我

“好孩子”往往承载着家庭和学校,甚至社会的高期待。这种高期待在学生无法胜任当前任务时,往往会变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会害怕失败,容易陷入强迫、焦虑、抑郁等状态中。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到,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相互制约,相互平衡构成健康人格,而‘好孩子’为了符合‘好孩子’的标准,他们的超我部分会过于强大,压制了本我的表现,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导致人格发展受阻。”阳东区凤凰中学心理老师吴嘉盈举例,比如说一个小孩,他的本我是想要出去玩,但是家长说,如果把玩的时间用来学习,你会变得更优秀。于是这个孩子为了成为“好孩子”压制了本我的欲望,选择了学习,得到了家长的夸赞,这更加促进了孩子超我的发展。加之,家长和老师对这样“又乖又努力”的孩子有很高的期望,而孩子会在这种高要求和高期待中形成强大的超我,逐渐产生害怕失败、害怕家长和老师失望的焦虑心理。

值得反思的是,“好孩子”变成“红孩子”往往是受部分学校、家长唯分数,社会唯升学率是论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吴嘉盈分析,从孩子自身来看,对自我要求高,面对升学后,若无法很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与新同学相处等问题,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容易选择逃避,自我否定,从而一蹶不振。从家长方面来看,过度的夸奖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建立在他人或外界的评价上,而非自身的成长中,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就,而忽略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从社会来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而紧促,长时间的学习和缺乏休息使学生感到疲惫和焦虑,早年间获得各样荣誉的“好孩子”会因其过强的自尊心无法接受学业上的失败,从而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身心健康,孩子才能快乐成长。(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

建议
正视自己学会以平常心看待荣誉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想尚未成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但凡事过犹不及,对心智懵懂的小学生来说,过早地给“好孩子”贴标签是不明智的。那么,“红孩子”问题,该如何破解?

“在挫败感和自卑情绪的影响下,‘红孩子’情绪波动大、易怒,可能会加剧他们的厌学情绪,更有甚者会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市同心中学心理老师敖喜婷表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有部分老师依然只关注教学,缺少对学生心理基本需求的了解。学校不应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应倡导多元成才的理念,把目光聚焦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老师而言,要把心育融入教育中,让学生去感受美,感受生命,感受爱,感受成功,感受各种美好的体验,积极为学生赋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正向情绪体验。

破解“红孩子”的心理问题,还要从根本入手,让孩子正视自己,学会以平常心看待荣誉。敖喜婷建议,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向老师和家长请求援助,解决困难与迎接挑战。同时,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一样的特点,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要学会挖掘自身的闪光点,更全面认识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价值,应以包容、平和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敖喜婷表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老师,应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家长自身要放下执念,“拔苗助长”不可取,不要一味将孩子人为打造成“别人家的孩子”。降低对孩子期待的阈值,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鼓励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次鲜花和掌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找到价值和位置,让孩子自然、健康成长。


上一主题 : 海陵试验区纪检监察工委开展行政审批窗口检查

下一主题 : 广州阳江两地红十字青年会员夏令营开营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