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村村民欢迎关天翔(前排左)、关文征两名博士研究生返乡。刘再扬摄
■ 阳江日报记者/张嘉元
7月26日上午9时,在阳西县织镇岑村村,上百名村民聚集在岑村牌坊下,共同迎接关天翔和关文征两名博士研究生回乡。
岑村自然村村民小组长关则岸为两名学子整理好博士服的绶带,村里的孩童为他们送上鲜花。两名学子在村民们的簇拥下,沿着村道行进。跟随着众人的步伐,记者与村民一道探访和聆听两名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经验和成功之道。
博学笃行志向远大
关文征今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让家人和乡亲欣喜不已。“他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对新潮事物不太感兴趣。”关文征的父亲关怀说,在同龄的小孩迷恋流行歌曲等新生事物时,关文征却对戏剧与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海读中学期间,他总是喜欢待在上海图书馆里看书,与图书馆管理员成了“忘年之交”,直到现在都常有联系。
关文征一边回忆往事,一边讲述学习经历。他在上海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到上海城隍庙游玩,走进一家售卖戏剧服饰的店铺。第一眼见到那些华丽的戏服,他就被深深吸引,并想象自己穿上这些服饰的模样。从此,他便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从一开始了解戏剧的服饰和道具,转向对唱腔的钻研,剧本的创作,关文征一直沉浸在戏剧的艺术世界中。如今,他已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华戏曲协会青年委员会主席、澳门中华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澳门中华昆曲文化协会理事长,经常与五湖四海的戏剧名家进行交流。
谈及学习的“诀窍”,关文征表示,要多看名家的权威文献,查阅古籍,充实自身理论知识。同时,要对前人理论进行拓展延伸,融会贯通,做到化为己用。
关文征的堂哥关天翔,则是走上了医学之路。关天翔说,小时候,乡下的医疗水平较差,村民们看病都是一个大难题,为了一点小病,来回折腾却难以痊愈。因此,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帮助更多人摆脱疾病的困扰。
“弟弟从小就非常自律,他清楚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关天翔的哥哥关琪说,村里的孩子小时候都爱玩,然而,当别的孩子在外奔跑嬉戏时,关天翔却独自待在家里看书。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在校内一直名列前茅,这是他努力学习的结果。
如今,关文翔正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儿时的志向终于开花结果。
言传身教传承家风
走进村里,许多乡亲正围聚在一起,热情地与关天翔、关文征的父母攀谈,交流自家孩子的成长历程,并与两名博士研究生合影留念。
“他们一直都与人为善,对我的影响很大。”关天翔说,在自己的记忆中,父母和乡亲非常和睦,并且乐于助人。同时,父母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让他受益匪浅。父母在阳西县上洋镇种植荔枝树,一直精心钻研如何提升荔枝的产量,而他在学习上也是如此。
“我爸曾经对我说,只要在一件事情上,用心去耕耘,并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关天翔说,每当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这句话,并以此勉励自己。
关天翔说,父母务农很辛苦,常常起早贪黑,但从不抱怨,这种艰苦奋斗的品质,也深深影响着他。小时候,遇到地里收成不好时,父母无论多困难,都会想尽办法为他交上学费。
谈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关天翔的父亲关则深认为,身教要重于言传。关则深一直以身作则,时刻提醒儿子,要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他宁愿少挣些钱,也要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小时候,他从快餐店带了一个勺子回家,我要求他必须物归原主。”关则深回忆起往事,面带微笑说道。正是在这种严格要求下,关天翔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对于自己的成长历程,关文征表示,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联。他说,他的父亲从事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从小他就经常看到,父亲与许多文化界前辈的合影,他希望长大后能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
“我不会过多干预孩子成长的道路。”关怀说,只要孩子在大是大非上不犯错,他非常支持孩子发展爱好、追寻理想,走上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
关怀还认为,对于孩子而言,“做人之道”非常重要,“德”字应当摆在第一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首要条件。同时,他表示,无论孩子将来走到多远的地方,都要让他记住,自己的根在何处。“只要后辈不忘来处,延续文化根脉,传承优良家风,家乡一定能人才济济、兴旺壮大。”关怀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岑村村正在筹备成立奖学基金会,激励更多本村学子努力读书学习。关则岸告诉记者,他已经联系了部分乡贤,大家都非常支持。“现在村民的思想素质大有提升,众人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和维护美丽乡村,呈现出一派文明新气象。”关则岸感慨地说。
上一主题 : 将“无废”理念融入群众工作生活中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