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做好护林本职工作对得起自己的名字”

“做好护林本职工作对得起自己的名字”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24年09月24日 编辑:

林建国与同事在田畔林区清理灌木丛。谭文强摄

 阳江日报记者/梁驰

“我叫林建国,父亲是一名军人。我出生时,爷爷希望我能像父亲一样,投身到保卫国家、建设国家的伟大征途中,所以给我取名建国。”市国有阳江林场田畔林区管护部护林员林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了他名字背后的深意:建国,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名字,饱含着长辈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也承载着对下一代的厚爱和期许。

1972年,林建国出生于江城区白沙街道岗华村。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加入市国有阳江林场工作。“每次碰到叫建国的人我就觉得特别亲切,建国这个名字寓意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我认为勤勤恳恳做好护林本职工作就是建设祖国,对得起自己的名字。”曾经,父亲为国从军,如今,林建国成为了一名护林员,像他的父亲一样尽力守护脚下的土地。

那龙河畔,群山之间。抬眸远望,林木葱郁。

9月20日,记者跟随林建国的脚步,来到阳江林场田畔林区。一路上,翠绿的松树、杉树在风中摇曳,新绿点缀着旧绿。松涛阵阵,仿佛诉说着林建国与这片森林的不解之缘。“我的任务就是把那些好不容易长起来的树木看护好、保护好。”这一点,林建国说到,也做到了。

下午3点的阳光正火辣,林建国持刀走在最前面“开路”,带领大家清除山路两侧的杂草、小灌木、枯枝败叶等可燃物。夏日酷暑,冬日严寒,行走于崎岖山路,与蚊虫蛇鼠“博弈”,这是林建国的工作常态。“我们每天都要走3公里以上,我走过最远的一次一天走了17公里。”林区蚊虫多,蛇也多,为不耽误巡山,再热的天他也身着厚厚的防护服。

巡山护林,可不是随便走走。遇到茂密的草丛,林建国会用随身携带的镰刀勾开,看看里面有没有烟头、矿泉水瓶等可能引发火灾的物品。“矿泉水瓶是凸面,光一照,枯草就被点燃了。”林间有不少游客丢下的矿泉水瓶,他一边拾起一边告诉记者,装有液体的矿泉水瓶在阳光下会聚光产生高温,能点燃周围的干燥植被,极易引发山火。

“我们田畔林区管护部一共有4万多亩山林,8名护林员每人承担着5000多亩的管护任务。到了清明、重阳这种关键节日,护林员肩上的担子可就重了。”田畔林区管护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有上坟烧纸祭祀的习俗,管护区坟地多,每到清明节,防火就成了护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到清明或焚烧秸秆的时节,林建国都会紧盯林地,挨家挨户与村民沟通。为隔绝一切火患,他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紧紧守住通往林区的路口。

林地资源丰富,曾有一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动起了“歪脑筋”。林建国在巡山护林时,遇见生面孔总要上前询问一番,仔细查问其进山原因。“以前有毁林开荒、盗伐林木、非法捕猎等各种危害森林的行为发生,但随着这两年大家环保意识的提高,这类问题越来越少了。”

日日巡山、月月护林、年年轮回。屈指算来,林建国在林场工作了31年。

31年来,林建国见证了祖国的蒸蒸日上和繁荣富强。他回忆起,刚开始工作时,林场还没有水泥硬化的山道,很多路都是靠人走出来的。那时候上山没有交通工具,林建国上山要走几个小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两条腿走路变成了骑摩托车,进山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山路,巡林时还配发了防护服、胶鞋、带定位系统的手机等物资。林建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他身后的这片山林,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林建国的父辈经历过战火纷飞、饥寒交迫的日子,因此以儿子的名字言志,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寄托给下一代。林建国也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从小跟着父亲在山里跑,对林区的一沟一壑、一草一木都了然于胸。可能是受父亲熏陶,大儿子读大学时也选择了园林专业。聊起孩子的未来,林建国表示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大儿子愿意,他希望大儿子毕业后“接力”护林事业。“我守护了三十几年的林子,我想要把它交给信任的人继续守护。”


上一主题 : 阳东区举办爱心妈妈“赋能成长行动”培训班

下一主题 : 阳春一中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