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朱解放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宋福亮摄
■ 阳江日报记者/官文婷
从目不识丁的父母,到自己高中毕业,再到儿女大学毕业后创业当老板,朱解放一家三代人用7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三级跳”。
1953年2月,朱解放出生在江城区城北街道南排村一个普通家庭。据她回忆,当时父母头两个孩子意外夭折,按农村的习俗,父母一直没给她和大姐起名字。直到她3岁上幼儿园时,老师看她活泼好动,感慨解放后出生的孩子,天性得到释放且聪明伶俐,便一直唤她“解放妹”,这个名字很快得到了朱解放父亲的认可。“我爸说这个名字好,希望我也能突破封建束缚,战胜艰难险阻,自由独立,拼搏自强。”朱解放说道。
上世纪5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读书识字的风潮在农村兴起。从那时起,朱解放的父母逐渐认识到,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只有提高文化水平,才能改变当时“一穷二白”的面貌。“爸爸从小就跟我们姐弟几个说,咱们农村的孩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朱解放说,可在物资缺乏的年代,解决温饱已经不易,为了让家里几个孩子读上书,她的父亲总是起早贪黑地工作挣工分,“他做过很多工作,种田、会计、商贩,穷的时候连屋顶的木梁都拿去卖了,就这么东拼西凑,家里7个孩子有5个读完了高中。”在上世纪60年代,朱解放的大姐考上了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
正如父亲取名字时希望的那样,朱解放从小到大性格直率开朗,做事敢闯敢拼。读初中时,她被老师选中参加了学校的宣传队,经常到阳江旧礼堂参加各种唱歌跳舞表演。至今她仍清楚记得,当时在全校歌唱比赛中,她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除了兴趣爱好广泛,朱解放在学习上也认真刻苦。“我的名字比我本人的名气还大,几乎全校都知道‘朱解放’,但真正认识我的并不多。也正是这个名字,一直激励我事事争先、事事争优,我总想把事情做到最好。”
1972年,高中毕业后的朱解放进入生产队的养猪场工作,她骄傲地告诉记者:“劳动最光荣,即使是养猪,我工作也很卖力,每天的工作量和男生有得一拼。”在生产队工作期间,朱解放与现在的丈夫自由恋爱,1979年,结婚后的两人回到南排村,拾起了种田的老本行。彼时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个人有了更多经营自主权,农闲的时候,朱解放便在村里收购村民养殖的鸡,拿到城里售卖,后来凭着在生产队时的工作经验,自己在家开起养猪场,养了60多头猪,日子越过越红火。
1993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政府开始征收村民田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田地被征收后,朱解放瞅准商机,做起了“屋中”(即现在的房产中介),介绍有需求的客户卖房卖地,赚取佣金。1999年,正值南排村委会换届选举,朱解放被推举到南排村委会负责计生工作,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二孩政策放开后,朱解放转负责辖区低保户、残疾人的日常慰问、信息登记和补贴申请工作。
“南排村原本只是个小村子,现在成了城市中心的黄金地带,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大多都富了起来,村民也从瓦砖房住上了小楼房。”回望这70多年,朱解放感慨新中国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对于南排村的困难家庭,国家还有政策补贴,她平时周末还会和同龄的玩伴聚在一起吃饭、唱歌,日子过得十分惬意,可真是熬过了艰苦的年代,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朱解放告诉记者,她一共生育了3个孩子,其中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去当了几年兵,退役后放弃了单位安排好的工作,转而做起了玩具批发生意,自己当了老板。“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我一样敢闯敢拼,我很为她骄傲。”朱解放说,她的侄子侄女们大学毕业后,有人当了老师,有人当了医生,后辈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继续拼搏。
上一主题 : 阳东区开展亲子环保公益活动,清理河滩垃圾践行环保理念
下一主题 : 广东省特殊教育名教师送教活动走进阳江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