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9日一则关于市区人民广场广场舞噪声污染的报道,甫一推出便引发大量网友的关注与共鸣。大家吐槽的点,除了公园和广场轰鸣的音响外,还有凌晨夜市的喧闹等,受噪声污染影响甚至困扰的市民,看来不在少数。
在公共场所纵情高歌,即便五音不全原本也是个人行为,无可厚非。一旦影响到他人休息,那就成了扰民,明显违背公共秩序,必须予以引导、纠正和治理。
噪声扰民现象由来已久,屡禁不绝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部分人缺乏行为边界感,借“公共场所”之名行一己之私、图一时之快,干扰他人而不自知、自省;二是受客观因素影响,引导措施不多,处罚力度偏弱,导致噪声制造者“来去自如”。
要还静于民,又不影响城市的活力,还需疏堵结合,让噪声污染尽可能少产生一点、影响范围尽可能小一点。首先是加强对目标人群的宣传教育,让他们明白其行为已经对别人造成了困扰。其次是加快完善相关地方法规,该处罚的坚决依规处罚,让治理噪声污染更有理、更有力。
当然,一座静悄悄的城市,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这就需要城市治理者和市民都拿出更多智慧和办法:如划定集中区域、规定时间段来经营夜市;如大家不妨试试戴上耳机或降低音响分贝跳广场舞。展现活力,拒绝高分贝,宜居城市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上一主题 : 被执行人拖欠老人赔偿款21年,法院团队倾力执行追回
下一主题 : 公交站线路牌缺失老人乘车十分不便
2025-03-25
2024-12-0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