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领导活动 - 代表委员围绕“传承漠阳文化”出谋划策

代表委员围绕“传承漠阳文化”出谋划策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25年02月28日 编辑:

微信截图_20250228155016

市民在风筝馆参观,了解阳江风筝发展和传承史。(资料图片)梁文栋摄

漠阳文化是阳江人的精神纽带,是阳江人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守正创新传承漠阳文化,着力增强城市精神文明内核,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围绕这个话题,参会的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积极为讲好阳江故事出谋划策。

■ 统筹/李柳枝  

■ 文字/李柳枝  张   莹  陈子玲  许   倩  陈思捷

           盘聪颖  关雯静

在创新中传承文化遗产

近两年,南恩路和太傅路相继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建议在保护中推进‘三化’,即建筑修旧如旧的原真化,业态文旅融合的活态化,故事数字传播的年轻化。”市政协委员谭中明表示,例如引入非遗工坊、文化沙龙,用AR技术重现“南恩码头商船云集”场景,让老街成为“可触摸的历史教科书”。

如何传承好漠阳文化?谭中明表示,要坚持“活态传承,动态创新”。首要是建立系统性保护机制:一抓“人”,培养漆艺、风筝等非遗传承人梯队;二抓“物”,对历史建筑、文物实施分级保护;三抓“魂”,将漠阳精神融入市民教育。例如,通过数字化建档保存民歌、方言等濒危文化;推出“非遗+旅游”路线,如“漆器工坊体验游”“风筝节研学游”,让文化传承可见、可感、可参与。

谭中明建议,政府部门和市民群众应协同发力,更好地传承漠阳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文明内核。政府部门要强化“三力”,即政策引导力(如设立文化传承基金)、资源整合力(联动文旅、商业、教育等部门)、法规约束力(完善历史街区保护条例)。市民群众则应有意识地成为“文化主人翁”,参观非遗工坊、记录家族口述史,通过短视频传播阳江童谣。

“当前阳江风筝、漆艺等行业发展面临‘断层’的难题,发展基本靠‘老艺人带徒弟’的方式,因沉淀时间长,大部分年轻人很难坚持,导致产业化进程有待提升。”市人大代表陈家富建议,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吸纳更多年轻人才推动漠阳文化创新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阳江本地院校应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地方机构可尝试编写相关教材。

“近年来,阳江漆艺和阳江风筝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在品牌打造和文化推广层面的力度不够,没能‘走出去’。”陈家富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少手艺人和传承人还是“单打独斗”的模式,未达到规模化发展,导致二者未能形成系统的产业链条,经济效益不佳。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搭建好推广发展的平台,联合本土企业和相关资源,聚集工作室和手艺人,推进漠阳文化产业化建设、发展,打造非遗文化产业经济。同时,加大非遗手艺人和传承人的补贴力度,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加强漠阳文化整理推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开展文化溯源,深入推进本土文化进校园。具体如何做?代表委员们纷纷畅所欲言。

“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本土特色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本土文化进校园,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市人大代表李剑镔建议,一方面,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该加大本土方言文化传承力度。以学校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为例,可尝试探索更多元化、趣味性的方言类节目,培养学生兴趣,拓展方言传承空间。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关注家乡文化事业发展。在学校,除了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也应该有阳江地图,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对家乡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认同感,未来更好地反哺家乡、投入家乡建设。

市人大代表黄冰雅表示,弘扬革命文化,让红色文化基因代代传承,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大。她建议,系统整理和深入挖掘在不同时期,阳江人民对革命作出的贡献和历史故事。教育系统应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为中小学办学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推进本土文化进校园。

市人大代表林举飞表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在发展绿能之都、海洋经济的版图中,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如深耕“蓝色国土”“向海图强”的新篇章,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同时,坚持守正创新,在文化整合、文化营商、文旅融合等方面发力,持续擦亮漠阳文化品牌,塑造城市精神文明内核,为市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当前,整个社会高度重视文化的繁荣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氛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市人大代表罗玉琴建议,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多方面宣传推广,让更多青少年认识、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本土文化,讲好阳江故事。

陈家富建议,在文化推广方面,可通过参加各地的文化展览,举办漆艺、风筝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开发精美的文创产品,以此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漠阳文化。同时,利用好宣传平台,通过地方媒体、短视频、公众号等各类社交平台介绍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

持续擦亮阳江文旅品牌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文旅产业发展政策,持续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吸引更多游客体验阳江的山海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时代之美。针对这个话题,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市人大代表赖雄伟表示,阳江作为“海丝名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但阳江不只有海陵岛、沙扒湾等自然风光,更是一座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搭建起平台,利用资金和资源将老城区修旧如旧,打造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规模化集群效应。”赖雄伟认为,阳江学宫、北山石塔、北门拱桥等是阳江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是阳江人的历史文化记忆,可以参考“广州永庆坊”模式,将其连片打造成具有阳江本土特色的街区,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技艺、文创产业、餐饮娱乐、民俗表演等于一体,吸引更多游客。

市政协委员赵晨建议,要注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成果反哺城市、赋能发展、惠及人民,不断增强群众对漠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按照“节庆+文化+旅游”模式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展示独特的文化魅力。接下来,我市将推进龙津、河堤、渔洲等古街区特色发展,加快推动龙津西路成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西濑景区和关山月故居成为3A级景区,力争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谭中明建议,我市旅游协会协助文旅局推动“文创IP化”,开发风筝主题盲盒、漆艺数字藏品,让漠阳文化“潮”起来。政府搭台、市民唱戏、市场添彩,才能让文化传承从“输血”转向“造血”,筑牢城市精神文明之基。

“西濑社区经过改造以来,每逢节假日都会出现人山人海的场面。要让西濑社区、老城区一直热闹下去,就要想办法完善旅游配套,丰富其中的内涵。”市政协委员关芬宜说,老城区由于条件有限,停车成为制约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要盘活附近的资源,开辟更多的停车场,做好服务和指引,引导大家有序参观游览。此外,要保护、利用好名人故居、旧居、旧船厂等地,因地制宜建设名人馆、进士馆,开发文旅项目,增加旅游景点,进一步丰富老城区的文化内涵。

上一主题 : 我市“大型雷锋文化主题展”开幕

下一主题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