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追梦新征程 社工在行动

追梦新征程 社工在行动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25年03月22日 编辑:

——聚焦第6个中国社会工作主题宣传周

编者按

本周是第6 个中国社会工作主题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追梦新征程,社工在行动”。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致力于打造一支扎根基层的专业“双百”社工队伍。当前,全市“双百”社工持证人数 555人,持证率 60%。今天,本报通过分享我市4名“双百”社工的工作日常和点滴,在展示他们风采的同时,期望他们的工作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理解,配合和支持,共同努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让民生服务得到兜底,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林可欣 张莹   ■ 图片/杨民恭


林金盈

“双百”社工林金盈:用专业帮扶点燃困难群众的希望

在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平冈镇,有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双百”社工,他们用爱与专业,为困难群众驱散生活的阴霾,曾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林金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五年前,林金盈从残疾人专职委员转身成为“双百”社工。在她眼中,“双百”社工既是政策落地的桥梁,也要做连通政策的“毛细血管”。平冈镇21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853户困难群众和4643名特殊群众,构成她与同事们每日行走的民生地图。

去年夏天,林金盈与同事带着医护人员下乡,为中风瘫痪的信叔开展残疾评定工作。看到曾经意气风发的信叔如今蜷缩在破旧屋子中,林金盈满心酸涩。他们迅速为信叔同步办结残疾证、两项补贴、医保参保手续,信叔颤抖着竖起大拇指致谢。那一刻,林金盈明白“双百”社工的专业帮扶,就是要把政策送到困难群众身边,让他们少跑腿、多受益。

令林金盈印象深刻的是帮扶对象阿龙,他患有肢体残疾,求职受挫后闭门不出。林金盈和同事多次吃闭门羹后,通过微信联系,慢慢解开其心结,为他量身定制“重建生活希望、恢复家庭关系、参加技能培训、重新融入社会”的帮扶措施。这些措施让阿龙不仅能够自力更生,还在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分享经历,鼓舞他人。帮助阿龙的经历再一次让林金盈认识到,专业帮扶能够重塑人生轨迹。

面对今年35岁,智力二级残疾,初到社区活动中心胆小怯懦,不敢与人对视的“跑哥”,林金盈和同事们耗时半年对他实施“破茧计划”。通过每周两次一对一辅导,结合心理治疗与生活技能训练,赋予其社会角色。“跑哥”逐渐蜕变的事例,能独立参加活动、与人打招呼,还成了社区志愿者。“跑哥”的故事并非个例,类似单亲妈妈李姐、困境儿童小周等从受助到施助转变的事例,在“双百”社工帮扶工作中不胜枚举,印证专业帮扶带来的无限可能。

回首这五年,林金盈与其他“双百”社工一道,在平冈镇的大街小巷留下了数不清的足迹。令人欣慰的是,林金盈等社工的辛苦没有白费,阿龙自立后打电话来致谢,“跑哥”母亲拉着他们的手连连道谢,还有那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如暖流涌上心头。未来,林金盈将继续努力做好社工工作,用实际行动把温暖传递给有需要的社区群众。


吕文诗

“双百”社工吕文诗:逐步成长为村民信赖的“贴心人”

2021年10月,吕文诗怀揣梦想与忐忑,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之旅,成为活跃在阳春市松柏镇的乡间小道上的一名“双百”社工。

初回家乡,吕文诗满是憧憬,可现实给了她个“下马威”。走村入户时,村民们投来的多是怀疑目光,误把他们当作推销人员,冷言冷语常伴耳边。但吕文诗没有气馁,她和同事耐心解释,唠家常、问冷暖,努力走进村民心里。慢慢地,村民的态度开始转变。

随着工作深入,挑战接踵而至。筹备农村留守老年人活动时,没场地、缺资源、人手紧,难题一道道摆在眼前。可吕文诗和同事们没有退缩,积极奔走,与各方沟通协商,招募志愿者。最终,活动成功举办,老人们的笑容与认可,让他们忘却了疲惫,也让团队协作更加默契。

最让吕文诗印象深刻的,是帮扶小健(化名)的经历。小健身患孤独症,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父亲的突然离世让他愈发感到孤独,抗拒与外界接触。吕文诗多次开展家访,为小健拓展社会支持网络,促成了他的叔叔监护和照顾他,同事协助他办理了残疾证,确保他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政策保护。吕文诗还帮助小健链接学习资源,持续鼓励他重新融入社会。如今,小健能与人正常交往,学会做家务,还重返校园。他的改变,也让吕文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工作信念。

真正让吕文诗理解社工价值的,是历经两年帮助秦女士(化名)的经历。秦女士孩子年幼,丈夫患重度抑郁症多次轻生、婆婆患慢性病,在经济与精神双重重压下,她几近绝望。了解情况后,吕文诗和同事们迅速介入,为她提供心理疏导、政策帮扶、资源链接等服务,并帮她申请相关救助。在其丈夫遇险时实施紧急救援,帮助她解决孩子入园、就业问题,化解婆媳矛盾……在吕文诗和同事们的帮助下,秦女士的生活状况逐步好转,看到了希望。

“村民们已真诚接纳我们,每次下乡,他们会亲切呼唤我们的名字,非常热情。如今,我们的工作不再是单向付出,而成了彼此陪伴、相互支持。”回首三年“双百”社工职业生涯,吕文诗从懵懂“小白”逐步成长为村民信赖的“贴心人”。展望未来,她将坚守初心,不断成长进步,继续在松柏镇各个社区、村落播撒希望的种子,用专业的服务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陈章浩

“双百”社工陈章浩:用心守护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从2019 年7月起,陈章浩加入阳东区红丰镇“双百”社工大家庭,至今已有5年多时光。回顾这段社工服务经历,无论是与蹒跚学步的孩童交流,还是关怀白发苍苍的老者,每一个工作经历都给他带来新的感悟与反思。

刚参加社工工作时,陈章浩很不自信。他无法从容地向村民介绍自己,更害怕村民询问关于社工的问题。后来,通过专业培训以及加强与老社工的交流学习,陈章浩逐渐有了改变。秉持着“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他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借助专业方法解决问题,并从书本理论中寻求验证。如今,陈章浩已成长为阳东区红丰镇社会工作服务点组长,还考取了中级社工师资格证。

在社工站团队建设方面,陈章浩进行了积极的摸索。团队成员因个体差异,在磨合互动中难免产生摩擦。为此,他主动与大家沟通交流,了解各个社工的想法感受,协调解决同事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他善于发现每位社工的优势特长,合理分工,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社工团队工作氛围逐渐好转。    

70多岁的陈婆生活困难,老屋倒塌后,她一直住在儿子家堆放饲料的隔间。她多次以老伴是退伍军人的名义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优待补助,但因不符合政策申请条件,未能如愿,对民政工作人员一直心存误解。陈章浩和其他社工探访陈婆时,她拒绝交流,见面就骂人,甚至唱山歌来骂,引来村民围观。他们耐心做思想工作,逐步取得陈婆的信任。最终陈婆敞开心扉,正确认识了解有关政策,破除了对民政工作人员的误解和偏见。他们还加强协调,促使陈婆的儿子盖了一间砖墙房。从此,陈婆有了新住处,不用住在饲料房隔间里。

社工站成立初期,陈章浩发现村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多,留守儿童教育成为一大难题。他带领社工站的社工转变思路,深入了解村民的独特技能、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力及优势,引导他们开展互帮互助的社区活动,逐渐在村里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他还注重通过各类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努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在社工工作中坚定前行,不断发光发热。


英源森

“双百”社工英源森:坚持边做边学不断成长进步

2024年7月,英源森刚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职业生涯,不知何去何从。一位朋友对他说:“你性格温和又有耐心,挺适合做社工的。”正因为这句话,让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双百”社工这个团队。

入职第一周,英源森和其他新入职社工穿上蓝色马甲,跟随“前辈”们走进江城区南恩街道三江社工点。老旧居民楼错综复杂的小巷、车水马龙的三岔路口、吆喝声此起彼伏的菜市场、街角晒太阳的老人……眼前的一切既新鲜又让他惶恐。在社工“前辈”的指导下,英源森一边入户,一边记笔记,还不忘用手机拍下门牌号和显眼标志。几天下来,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关键词”:独居张婆婆爱种花、陈大爷家在拐角右转第二家、王阿姨的孙子在读初一……

走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居民心存疑虑,不愿过多交流。有一次探访刘大爷,英源森一进门便表明来意,但刘大爷却态度冷淡,甚至有些抵触。英源森既委屈又着急,不知所措。同行的老社工微笑着和刘大爷拉起家常,从天气聊到社区变化,慢慢打开了刘大爷的话匣子。英源森这才明白,面对这种情况要灵活变通,先和居民建立信任与情感联系,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工工作。此后,英源森再遇到类似情况,也学着从居民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逐渐消除他们的戒心。

三江社区老年人占比高,许多老人行动不便,生活困难。英源森在前期走访的基础上,和同事协助街道办、居委会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家里进行适老化改造,并上门跟进。李奶奶听力不好,英源森便提高嗓音凑近耳边交谈,甚至用纸笔写下想说的话,并仔细观察李奶奶的动作表情,猜测她的意思。英源森深刻地体会到与特殊困难老年人沟通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完成了设施检查。李奶奶竖起大拇指,对他表示赞扬和肯定。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双百”社工要关注细微之处,用爱和耐心为特困老人送来温暖。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英源森始终坚持用业余时间复习培训内容,阅读专业书籍,学习业务政策,并虚心向老社工请教、学习。如今,入职时间不长的英源森已褪去最初的胆怯,并继续在社工道路上坚定前行,不断成长进步。

上一主题 : 力争上游,向榜样学习

下一主题 :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