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自古是“海舶所经,当五州之要路”“富于鱼盐之利”“远郡之沃饶者也”
□ 陈计会
◎ 物产丰饶 手工业兴
宋代阳江除了农业得到大发展,手工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其中制盐业和制陶业成为阳江经济的支柱产业。
阳江靠海,海岸线漫长,很早就会制盐。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在高要设立盐官,笔者推测主要是管理阳江盐业的生产和转运的。《北堂书钞》引西晋郭义恭《广志》云:“盐体同于水,故多产于海滨。”唐代明确记载阳江有制盐业。据唐刘恂《岭表异录》记载:
恩州场……掘地为坑,坑口稀布竹木,铺蓬簟于其上,堆沙,潮平投(没)沙,咸卤淋在坑内。伺候潮退,以火炬照之,气冲火灭,则取卤汁,用竹盘煎之,顷刻而就。
唐代岭南潮、广、恩、琼、振诸州都有盐场。唐朝段公路《北户录》卷二载:“红盐:恩州有盐场,色如绛雪,验之即由煎时染成,差可爱也。”唐朝阳江产的这种红盐,非常漂亮,像红色的雪花,比较受人欢迎。
到南宋,阳江有两个盐场,分别是双恩场、咸水场。据《永乐大典》引《南海志》云:
双恩、咸水二场,隶南恩州。……咸水场:周岁办盐二千六十一引,客旅盐八百一十九引,散办盐一千二百四十二引。双恩场:周岁办盐二千五十八引,客旅盐八百一十五引,散办盐一千二百四十三引。
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三》载:
南恩州:一万七千一百二十四石。双恩场:七千一百二十四石;咸水场:一万石。
按,每石50斤,南恩州一年办盐856200斤。又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六》载:
绍兴元年(1131)三月十五日,尚书工部言:“提举广南路茶盐公事司申:检踏委官相视到南恩州阳江县管下海陵朝林乡地名神前等处,各有盐田,咸潮阴浸,堪以置场。劝诱到民户开垦盐田计一顷二十四亩,置灶六十七眼,一年收盐纽计七十万八升四百斤,盖造到监官廨宇、专司司房、盐敖钱库各得圆备,户部计一年收净利钱一万九千二百五十贯七百七十文足。”
这个新开盐场124亩,年产盐708400斤,扣除廨宇、司房、盐敖等建设费用,还可净利19250贯770文。
食盐税收在宋代是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据《岭南经济史话》介绍:
宋神宗时,收购价为每斤5钱,销售价每斤47钱;宋孝宗时,收购价升为每斤47钱,销售价每斤160钱。
《宋会要辑稿·食货》载:
盐仓每年课利三十万贯以上,潮州十万贯以上,惠州五万贯以上,南恩州三万贯以上。
因此,广东路漕司每年按盐课收入的40%划拨各州县的开支。这对推动产盐州县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
阳江是宋朝广东的重要陶瓷产区。宋代“钱荒”,因铜钱在当时国际上都是硬通货,既可作钱使,又可铸铜器。国家禁止铜钱出境后,中外舶商只有选择陶瓷作为唯一的出口重货,用来稳定船只航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的广州、潮州、阳江等沿海城市陶瓷业迅猛发展。当时阳江陶瓷最著名是马槽村的石湾窑。石湾窑址在现市区共青湖附近,旧有水道通漠阳江。除石湾窑外,阳江还有20多处窑址分布在漠阳江中下游河畔和沿海。据普查发现,宋代窑址还有海陵那洋村窑址、雅韶镇瓦窑头窑址、岗美镇缸瓮埇窑址和蛤山窑址。宋代制瓷业比唐代有很大的发展,从馒头窑转向龙窑。烧出的瓷器釉色晶莹、透明度高,抗压力强。阳江石湾窑传世最出名的瓷器是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修身理性琴。专家认为此琴是旷代瑰宝。《岭南科技史》在介绍阳江石湾窑时称:
阳江石湾窑纹饰有刻划、印花、雕塑三种。如青釉碗外壁近口处,刻弦纹一道,其下再刻直线条纹环碗壁一周。有的碟内则模印交枝菊花三朵,菊叶稀疏。雕塑则有青白釉的香炉器外壁雕两层莲瓣纹。
宋代阳江的矿冶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八记载,南恩州土产贡品有金、银。《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三/各路坑冶置场务所》有如下记载:
金:南恩州阳江县磨洞场,天圣四年置,熙宁十年罢。
银:南恩州阳江县海口场,景德二年置,皇祐元年罢。
铅:南恩州阳江县场,咸平元年置。
锡:南恩州汤平县紫暹场,嘉祐四年置,熙宁六年罢;沃禄场,熙宁八年置,十年罢。
南恩州的阳春县也产铁。《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一》载:“铁:南恩州阳春县览往场。”《宋史》卷九O载:“阳春,有榄径铁场。”又据《元丰九域志》卷九载,阳江,有铅场;阳春有揽径铁场。《简明广东史》介绍北宋广东有11所铁场,阳春是其中之一。
由上面记载可知,阳江的矿产是丰富的,金、银、铅、铁、锡都有,其中金矿岭南唯阳江有出产。锡的产地之一“汤平县”有误,南恩州无此县。“览往场”“揽径场”,实为“榄径场”。宋代阳江出产的铅有部分运到韶关铸钱。《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十二》载:“南恩州阳春县,二百二十斤,赴韶州永通监铸钱。”
阳江金矿很早就发现,但官方没有开采,而任民间开采。据宋代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62《财用门》载:
仁宗时,三司上言:“恩州阳江县产金,请选官主其事。”上曰:“毋得乘此重扰远民,姑务纳束之”(宝训)。
宋仁宗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怕官方借此扰民。
《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四》又载:
(天圣)六年,三司使范雍言:“恩州阳江县出产金货,虑不切尽公收买。已牒本路转运司,选差职官往彼监当。”诏令三司钤辖,不得骚扰。广南东路转运司言:“恩州磨洞等处产金,自天圣五年十月至今年二月,共买四百八十余两,支价钱四千二百八十余贯。”既而客旅在京入便钱往,三司言:“商客便钱入恩州,皆于淘金人户处偷买金货兴贩,侵夺官中课利。请令在京都榷货务及荆湖、江淮南路诸州军,自今后不许客人入便钱往恩州。”从之。
从上面可知,阳江金矿当时的产量是很高的。天圣五年十月至天圣六年二月,不到半年就产金四百八十余两,可见金矿不小。当时政府直接拿钱向采金户购买,对当地的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由于矿冶业发达,阳江的铸造业也有发展。道光《阳江县志》卷之一《地理志》载:“南津山……旁为银坑山,有十八井,相传宋南恩州知州涂久大鼓铸于此。”铜鼓一直是高凉地区重要的礼器和乐器,所以铸鼓业在宋代阳江也得到发展。据《元大德南海志》卷第九载:
淳祐四年(1244),经略方大琮丁祭之夕,慨谓仪文既肃,乐奏缺然,于礼未备。始得古钟十于南恩郡库。
南恩州库存此十件古钟,应当是阳江所产。
阳江高凉时期纺织业就已有一定名气,这与阳江出产木棉、葛、蕉、竹、麻等纺织原材料有关。特别是阳春葛布,不亚于岭南最优的增城葛布。宋代阳江纺织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与纺织相关的印染业,阳江也保持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北宋张师正任南恩州知州时,还写过一篇介绍阳江手工业的文章:
昔之歌诗小说,多言罨画流苏者,询之明游,莫知其状。予尝知广南恩州,恩有匠人求见,问其所能,曰:“某善锡销。”亦不晓其事,再诘之,则曰:“今京师所谓银泥者是也。“又问更有何艺?曰:”亦能罨画。“遂以小儿衣试之,乃今之生色也。(《宋朝事实类苑》卷62)
文章介绍了阳江纺织保留唐代“罨画”(即印花布技术)和“锡销”(即衣裙上的银饰技术)。阳江产布又产银,保证两项技术可以长期应用。
另外,阳江自高凉时期已采沉香,到宋代更是从业者众。笔者在《高凉沉香 香飘千年》(刊本报2024年4月19日)一文已有详细论述。宋代阳江除采沉香外,还采甲香。据《太平寰宇记》卷158载:
风俗。与广州同,人以采甲香为业。土地多风少旱,耕作多在洞中。
所谓甲香,是指海螺介壳口圆片状的盖。可入药,也可作合香原料。《新唐书·地理志七上》:“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皮……沉香、甲香、詹糖香。”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海螺》(集解)引苏颂曰:“《南州异物志》云:甲香大者如瓯,面前一边直搀长数寸,围壳岨峿有刺。其厣,杂众香烧之益芳,独烧则臭。今医家稀用,惟合香者用之。”香料在古代是一项可观的经济收入。阳江依山傍海,山上采沉香,海里采甲香,成为时人的生活依靠。
◎ 江海联运 商贸发达
阳江处于广州往湛江的中点,不管海路陆路都如此,一直以来是珠江口西岸重要航线的补给站。南恩州“为二广之名邦,据七州之要地”(《舆地纪胜》),“海舶所经,当五州之要路”(《新编舆地纪胜》),“由是颇有广陵、会稽贾人船循海东南而至,故吴越所产之物,不乏于斯”(《太平寰宇记》)。当时傍岸航行的航线有详细记述。据宋代王明清《挥塵前录》卷四载,大中祥符九年(1016),阁臣受宋太宗委托按察岭南,从广西起行“尝经合浦郡,沿南溟而过海康(今海康县),历陵水(今化州),涉恩平(今阳江),往南海(今广州)。迨由龙川(今惠州),抵潮阳(今潮州),及乎出会稽(今绍兴),移莅句章(今宁波)。是以诸郡皆沿海滨”。由广西合浦至浙江会稽,经过南恩州。
阳江宋朝由于制盐业和制陶业发达,促进了造船业的兴旺,使经济贸易得到较大的发展。阳江城位于漠阳江的出海口,江海联运,造船业勃兴。笔者曾在《漠海风帆映南天》(见本报2022年7月10日第二版)一文详细考述了阳江与广州、惠州、端州、潮州成为宋朝广东五大造船中心。阳江城西濑一带宋朝已是造船的主要场所。当时阳江城的船只都在这一带停泊。宋御史曾跃鳞为此写过诗歌《闻西浦渔歌作》,其中有“西浦鸣榔下钓矶,歌声欸乃送斜晖。扣舷互答惊鸥梦,拍手难呼看鹭飞”这样的句子,可见当时西浦一带渔歌唱晚的盛况。
阳江主要的港口有石觉头港口和北津港口。“南海Ⅰ号”的打捞出水,证明阳江当时海贸的发达,南恩州是“海舶所经”之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阳江除食盐和陶瓷,粮食输出也是大项,这些都需要船舶运输。古代石觉头一带商贸繁荣,曾有“小苏州”之称。清朝阳江县官庄大中有《江城竹枝词》:
江干如钵塔光浮,
碧树红云水上楼。
暇日荡舟乡思动,
居人争说小苏州。
清代阳江海关也设在石觉头。
宋代阳江的商贸发达从其税收可知。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七》载,旧额(指仁宗嘉祐元年至四年,即1056—1059年)南恩州商税846贯,到熙宁十年(1077)收税7259贯。两者相距不过20年,税收额度上升8.6倍,可见贸易发展迅速。
为了做好保障,宋代阳江的驿道和驿站也相继完善起来。当时南恩州建有“使华馆”,接待达官贵人和商旅。据民国《阳江志》卷十一载:“废使华馆,在东门外百余步,绍圣四年知州丁琏建。”春州(治阳春县,后废入南恩州)建有“招商院(在南门外,宋皇祐二年知州薛利和建,以延商贾。)”,“恤逆旅也。(薛利和《春州记》)”阳春还有自唐朝就有的仙署馆。与此同时,南恩州两大驿站也建立起来,其一是位于现阳西的大墟站,其二是现恩平市(时属南恩州)恩平驿。这些驿站驿馆为商旅提供便利,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宋代一些中外商船为逃避政府和贪官的重税和盘剥,不到指定的广州和泉州接受市舶司征税,而是违规选择在阳江港口停泊。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时,曾向上司报告,泉州舶商因困于诛求,“漏泄于恩、广、潮、惠间者多,而回州者少”。(见真德秀《西山真文忠公文集》)由此也可见当时南恩州、广州、潮州、惠州是广东四大海贸城市。
宋代阳江海产品丰富,价廉物美。以滑稽著称的宋代诗人陈亚任南恩州长,写信给亲友称:“使君之五马双旌,名目而已,螃蟹之一文两个,其实不虚。”据研究,按照宋朝与现如今的货币换算,当时的一文钱相当于现在的七八角钱。七八角钱可买两只螃蟹,可谓便宜抵食。
■ 链 接
范 雍
范雍(981—1046),字伯纯,河南人。真宗咸平初年进士及第,咸平三年(1000),补洛阳县主簿。累官殿中丞,知端州。迁太常博士,寇准辟为河南通判。召还,判三司开拆司,为京东转运副使,历河北、陕西转运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副使。以工部郎中为龙图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天圣四年(1026),范雍被拜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平滑州水患,加龙图阁直学士。天圣六年(1028),拜枢密副使,迁给事中。明道二年(1033),罢为户部侍郎,出知陕州。后迁礼部尚书。庆历六年(1046)卒,享年六十六。
著有《明道集》三十卷、后集十卷、《弥纶集》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其诗五首。《全宋文》收其文十一篇。
上一主题 : 赏花踏青正当时 “春日经济”渐升温
下一主题 : 南恩州,宋代岭南海丝重镇(下)
2025-03-25
2024-12-0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