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人,28年的时光里,活跃在我市扶贫助学第一线,点燃了5000多名贫困学子的求学梦,照亮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他是一名港商,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阳江人。他叫黄文石,28年来在阳江累计助学金额达300多万元。他回乡助学扶困的故事,在街头巷尾传为美谈。
28年捐资300多万元助学
黄文石出生于海陵岛闸坡,是土生土长的阳江人。上世纪50年代,不到10岁的他离开家乡到香港打拼。30多年后,他偕夫人回到家乡,一直活跃在家乡扶贫助学的第一线。黄文石回乡助学之初,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有不少孩子因为家庭贫穷不得不辍学。黄文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开始把重点助学对象对准中小学的学龄儿童。他携夫人深入各村寨、乡村学校,探访贫困家庭,对家庭困难的学龄儿童进行捐资助学。黄文石的助学款如同寒冬热炭,让不少贫困学子避免面临辍学的命运。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黄文石将助学重点转移到义务教育之外的高中、大学等贫困学生群体。从2005年起,黄文石与市妇联合作,每年根据我市各级妇联探访掌握的贫困学生情况,确定资助数量及人员。据悉,仅2016年,黄文石支出的助学款达20多万元。目前,他正在资助的困难学生共200多名。
据市妇联不完全统计,黄文石助学28年,共资助贫困学生5000多人,总额逾300多万元。“受资助时间最长的,从小学一直资助到大学长达10多年。”市妇联儿童部部长潘露告诉记者,在2007年省妇联启动,各级妇联组织实施的“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大联盟行动”中,黄文石是我市该项活动坚持时间最长和贡献最多的资助者。
磨练意志比助学金更重要
“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这是孙中山人生箴言,也是黄文石勉励孩子们克服困难,努力成才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现已73岁的黄文石,除保证助学资金准时到位外,每年仍坚持回到阳江,开展两次以上的助学活动,亲自为同学们“加油打气”。在他看来,金钱上的帮助只是暂时的,而精神层面上的助学显得更为重要。
在每次助学活动中,黄文石不断向同学们传递正能量,鼓励他们在困境中磨练意志,自强自立,在贫困中奋起,在逆境中成长,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报效祖国,把爱心继续传递下去。在受资助的学生眼中,黄文石不是高高在上、财大气粗的“财老板”,他亦师亦友,是一个值得他们学习及信任的伯伯。“在黄伯伯身上可以汲取很多正能量,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在寒冷中带给我们温暖。他会认真地记住我们所说的话语,让我们感到被尊重与信任。也是因为他的一句话,让我可以一直努力下去。”阳江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黄乐瑶告诉记者。
尽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黄文石回乡助学源起于他父亲的一个心愿:希望在家乡办一所学校。担心管理经验不足,黄文石选择回乡扶贫助学的途径来完成父亲的心愿。因家贫没有上过一天学堂的他,也希望帮助更多贫困学生实现求学梦。
黄文石来自贫困家庭,自幼跟着渔民出海捕鱼、替人看牛、带着“盲算”走村过户……在9岁多时,他离开家乡辗转来到香港,成为一名木雕学徒。名义上是学徒,师傅却不愿意教授木雕手艺,让他干着又苦又累的杂活。由于年龄小、体型瘦弱,黄文石经常遭人欺负。但少年时期的黄文石凭着一股倔劲,在夜间偷师学艺,琢磨木雕手艺。慢慢地,他做出的木雕作品得到师傅的认可,并在行业内名声鹊起,逐渐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
艰难的奋斗经历,让黄文石深知挣钱的不易。因此,除了助学,他舍不得随便花钱。“衣服买降价打折的商品,码数不合适买回来改改再穿。”随着年纪渐长,黄文石的收入不如从前,为保障助学金额,他变卖了在香港的两套房产,住进出租房中。但他把这一切看的很淡,认为金钱、房产等属于身外物,人的生命价值更为重要。而“能帮助更多的人”就是生命的价值的一种体现。
在黄文石租住的家中,放着几千封保存完好的信件。“这些都是同学们的心血,我一封也舍不得丢。”在一封封的书信中,他看到同学们的进步、敢于拼搏、日趋自信……这让黄文石倍加感动与欣慰:“年轻人的前途无可估量,自己用心传递着正能量,他们同样向我传递着正能量,激励着我一如既往地坚持扶贫助学。”
大爱在受助学子身上延续
28年助学路,5000多名寒门学子茁壮成长。一批又一批寒门学子考上了理想的学府,一批批学子走出校园,活跃在社会大舞台上。黄文石不会主动打听曾受他资助过孩子的近况,但耳边却不时传来“好消息”:某位同学取得某某成就;受他影响,某某同学开始回报社会……近期,黄文石听到一名曾受他资助的学生在阳春设立了一个助学基金会;成为著名律师的一学生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2005年至今,潘璐一直跟随黄文石到各县(市、区)开展助学活动,让她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其一,从阳春一中考上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位单亲家庭女同学,尽管家庭还很困难,但上大学后靠着勤工俭学,不再需要黄文石资助。汶川地震后,这位同学还将勤工俭学辛苦攒下的3000元捐给灾区。其二,两阳中学一名同学在收到黄文石的助学款后,主动提出与班内另一位贫困学生平分助学款。黄文石在了解那位同学的情况后,同样进行了资助。
刚回阳江助学时,黄文石才40多岁,正值壮年。28年转眼一瞬,他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随着年龄增长,黄文石最担心的是哪一天因为身体状况不允许,无法回到阳江助学。为延迟这天的到来,他每天坚持体能锻炼,希望不被身体所累,影响自己助学的脚步。
■ 编 后
港商黄文石来回到家乡,28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生,耗尽一生积蓄。为助学,他甚至卖掉在香港的两套房产,他的事迹令人动容。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深植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不会因时间而褪色。现在,黄文石虽然年纪大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年轻,将成为激励人们向善向上的动力。
上一主题 : 阳江国税个性化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
下一主题 : 一季度广东规上工业利润比增15.4%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