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我市黄文石入选“中国好人榜”

我市黄文石入选“中国好人榜”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18年11月29日 编辑:

黄文石2018年11月被评为“中国好人”


人物故事:

  在扶贫助学的路上,总有让我们为之动容的身影:在贫困地区兴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慈善家——邵逸夫;183个贫困孩子的“父亲”——歌手丛飞;十多年靠脚蹬三轮的收入捐资助学的老人——白方礼……而在我们阳江,同样有一位老人,他用29年的时光,活跃在阳江社会扶贫助学的第一线,点燃了5000多名贫困学子的求学梦,并如灯塔般,照亮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他是一名港商,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阳江人。他叫黄文石,29年来在阳江累计助学金额已达300万多元。

  29年助学:5千学生3百多万元

  黄文石出生于阳江闸坡,是土生土长的阳江人。上世纪50年代,不到10岁的他离开家乡到香港打拼。30多年后,他偕夫人回到家乡,并在往后的时光一直活跃在家乡社会扶贫助学的第一线。

  黄文石回乡助学之初,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仍有不少孩子因为家庭贫穷不得不面临辍学的考验。黄文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开始把重点助学对象对准中小学的学龄儿童,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基础教育。他携夫人深入各村寨、乡间学校,探访贫困家庭,对家庭困难的学龄儿童进行捐资助学。在当时的背景下,黄先生的助学款如同寒冬热炭,让不少寒门学子避免因无力支付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命运。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黄文石也陆续将助学的重点转移到义务教育之外的高中、大学贫困学生群体。从2005年起,黄文石与市妇联合作,每年根据各级妇联探访掌握的贫困学生情况,确定资助数量及人员。目前,黄文石先生正在资助的困难学生覆盖我市各县(市、区)200多名。据悉,仅2016年,黄先生支出的助学款就达20多万元。

  据市妇联不完全统计,黄文石助学29年间,共资助贫困学生5000多人,总额逾300多万元。“受资助时间最长的,从小学一直资助到大学长达十几年。”市妇联儿童部部长潘露告诉记者,在2007年省妇联启动,各级妇联组织实施的“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大联盟行动”中,黄文石先生是我市该项活动坚持时间最长和贡献最多的资助者。

  除积极投身于家乡的扶贫助学工作外,潘璐指出,黄先生还不断“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动、带动身边亲戚、朋友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壮大社会扶贫助学的力量。

  精神助学:激发学生的奋斗意志

  “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这是孙中山人生箴言,也是黄文石先生勉励孩子们克服困难,努力成才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已是74岁高龄的黄文石先生,除保证助学资金准时到位外,每年仍坚持亲自回到阳江,开展2次以上的助学活动,亲自为同学们“加油打气”。在他看来,金钱上的帮助只是暂时的,而精神层面上的助学显得更为重要。

  仔细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一和学生和交谈、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在每次助学活动中,不断向同学们传递正能量:“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人不应向贫穷折腰,而拒绝努力。”“挫折是奋斗的勇气,不是低落的理由。”“少年时期遇到的困难其实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唯有经历挫折才不会像温室里的花朵,略受风雨就折腰。”“是金子总会发光。”……

  在受资助的学生眼中,黄文石不是高高在上、财大气粗的“财老板”,他亦师亦友,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黄伯伯,一个值得他们学习及信任的人。“在黄伯伯身上可以汲取很多正能量,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在寒冷中带给我们温暖。他会认真去记住我们所说的语,让我们感到被尊重与信任。也是因为他的一句话,让我可以一直努力下去。”阳江市卫校高二学生黄乐瑶告诉记者。

  人生价值: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黄文石先生回乡助学源起于父亲希望在家乡办一所学校的心愿。担心管理经验不足,黄文石先生选择异曲同工的途径完成父亲的心愿——回乡扶贫助学。因家贫没有上过一天学堂的他,也希望帮助更多贫困学生实现求学梦。

  黄文石来自贫困家庭,自小跟着渔民出海捕鱼、替人看牛、带着“盲算”走村过户……在9、10岁时,他离开家乡到辗转来到香港,成为一名木雕学徒。名义上是学徒,师傅却不愿意教授木雕手艺,让他干着又苦又累的杂活。由于年龄小、体型瘦弱,黄文石经常遭人欺负。但少年时期的黄文石就凭着一股倔劲,在夜间偷师学艺,琢磨木雕手艺。慢慢地,他做出的作品得到师傅的认可,并在行业内名声鹊起,逐渐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

  艰难的奋斗经历,让他深知挣钱的不易,因此除了助学,他舍不得随便花钱。“衣服买降价打折的商品,码数不合适买回来改改再穿。”随着年纪渐长,黄先生的收入不如从前,为保障助学金额,他变卖了在香港的两套房产,住进出租房中。但他把这一切看的很淡,认为金钱、房产等属于身外物,人的生命价值更为重要。而“能帮助更多的人”就是生命的价值的一种体现。

  在黄文石租住的家中,放着几千封保存完好的信件。“这些都是同学们的心血,我一封也舍不得丢。”在一封封的书信中,他看到同学们的进步、敢于拼搏、日趋自信……这让黄文石倍加感动与欣慰:“年轻人的前途无可估量,自己用心传递着正能量,他们同样向我传递着正能量,激励着我一如既往地坚持扶贫助学。”。

  懂得感恩:大爱在学子身上延续

  2005年至今,潘璐一直跟随黄先生到各县(市、区)开展助学活动,让她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其一,从阳春市一中考上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位单亲家庭女同学,尽管家庭还很困难,但上大学后靠着勤工俭学,不再需要黄先生资助。在汶川地震后,这位同学还将勤工俭学辛苦攒下的3000元捐到了灾区。

  其二,两阳中学的一同学,在收到黄先生的助学款后,主动向黄文石先生提出与班内另一位贫困学生平分助学款。感动此举,妇联、黄先生在了解那位同学的情况后,同样进行了资助。

  29年助学路,5000多名寒门学子茁壮成长。一批又一批寒门学子考上了理想的学府,一批批学子走出校园,活跃在社会大舞台上。黄文石不会主动打听曾受他资助孩子的近况,但耳边却不时有“好消息”传来:某位同学取得某某成就;受他影响,某某同学开始回报社会……近期,他听到一名曾受他资助的学生在阳春设立了一个助学基金会;成为著名律师的一学生免费在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刚回阳江助学时,黄文石先生四十多岁,正值壮年,29年转眼一瞬,他已是两鬓斑白年的老人。今年二月,因为脚部扭伤,医生及亲人不建议他回来阳江。但黄文石先生仍坚持回来,并赶在新学期开学前,将助学金送到孩子的手中,与孩子亲切座谈,为孩子们加油鼓劲。

  随着年龄增长,黄文石先生最担心的是哪一天因为身体状况不予许,无法回到阳江助学。为延迟这天的到来,他如今每天坚持体能锻炼,希望不被身体所累,影响自己的助学脚步。


附:2018年11月中国好人榜

上一主题 : 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主题 : 全省第十次核事故应急演习在阳江举行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