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向来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40年前,就业路子窄,找工作是一件大难事,找个“铁饭碗”更是不少人根深蒂固的观念;40年后,就业渠道愈加多元化,找工作成为一道选择题,越来越多人投身到自由择业、自主创业的浪潮中。
“从前我没得选择,现在他选择太多。”提起自己和儿子就业方式的不同,市民杨先生感慨良多。去年,杨先生的儿子小杨从某985高校毕业后,综合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后,与广州一家私营企业达成双向选择,从事的是与大学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过,这份工作只是小杨职业规划中的一个过渡,还不是他的最终选择。日前,小杨刚参加完全国硕士研究生的考试,希望继续深造后在就业问题上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小杨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和脉络清晰的职业规划,其实也是当下许多年轻人就业的共同点。然而,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在改革开放以前却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候,我国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国家根据计划和需要统一安排就业。长期的固定工制度逐渐让人们形成了“铁饭碗”意识,大家都想跻身于稳定的职工行列。当时,城市里的年轻人,要想捧一个“铁饭碗”,大都只有“接班”上岗,或毕业、当兵后服从国家分配这几种途径。
1956年1月14日,原劳动部发出的《关于年老体衰职工以其子女代替工作问题复轻工业部的函》中首次提出,允许职工退休后招收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加工作,即职工退休、退职,子女代替参加工作。1983年,杨先生赶上了子女“接班”政策的末班车。当年,杨先生的父亲由于身体原因提前退休,杨先生作为家中的长子,虽然刚刚初中毕业,毕业证都还没拿到手,但也顺理成章地顶替了父亲在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岗位。
杨先生记得,他刚开始什么也不懂,接受了一个月企业安排的内部培训,又跟师傅学了整整一个月,才开始独立工作。不过不管怎样,顺利当上一名国有企业的职工,杨先生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想到自己以后也是‘吃米吃谷’的人了,就激动得睡不着觉。”当时,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还比较稀少,而国有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到国有企业上班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职业。
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看重安稳的工作,许多人一辈子就打一份工。杨先生刚开始任职的地方是在一个乡镇,当时还有5名四五十岁的老职工与他一起共事,而这5名职工依着根深蒂固的观念,一直工作到退休都没有离职或换工作。
而在农村,年轻人大都没有就业的概念,还延续着父辈的观念,认为农民就应该一辈子守着田地,好好打理庄稼。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刘女士回忆,改革开放之前,她所在的村子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人,不管老少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1981年,刘女士开始到镇上做修路小工,率先成为“打工一族”。之后,刘女士还到鞭炮厂当过工人,做过售货员,但都没离开过本市。直到1988年,刘女士经人介绍才有了第一次外出工作的机会,到珠海一家饰品厂打工。让刘女士始料未及的是,她还未工作满一年,饰品厂就倒闭了。由于没有熟人的介绍,刘女士没办法到其他工厂工作,只能暂且回到老家务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过去的“统包统配”,到政府指导就业和劳动者自主就业,再到主动创业,人们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元化,选择面越来越宽广。
有数据显示,从1989年到2017年的28年间,我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40.1886万人增加到82.0701万人,增长率达到104.2%。最近10年,我市年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4万人左右。近15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3年的控制在3.2%下降到目前的控制在2.41%,就业形势持续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
随着劳动者选择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文化程度的提高、就业观念的不断更新,他们对就业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对岗位、环境、待遇等要求越来越高。
几年前,刘女士的女儿小罗大学毕业。不同于母亲当年就业的坎坷,小罗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在众多工作中作出最恰当的选择。刘女士希望女儿回到家乡,找一份收入和工作时间都稳定的工作,可是这并不符合小罗的个人意愿。“我更希望工作能让我实现个人价值,当然也要较好的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最后,小罗选择了一份工作压力较大,但其他各方面都相对符合自身求职意愿的工作。小罗的同学中,不少人则在毕业后的几年间,陆陆续续走上了创业之路。
上一主题 : 齐心协力奏响新时代阳江改革开放最强音
下一主题 : 市公安局举行建局30周年文艺晚会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