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村大妈“舞”进新时代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村大妈“舞”进新时代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18年12月29日 编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独特的印记,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独特的缩影。改革开放前,农村生活条件差,大部分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改革开放40年,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一”乡村生活早已经尘封在历史里,如今的乡村处处焕发生机,广场舞这些“时髦”的影子也深深烙印在农村生活里。

26日晚上7时30分许,阳春市岗美镇政府办公大楼门前的空地上,盏盏灯光穿透黑夜,偌大的院子并没有伴着渐渐深沉的夜色变得沉寂,而是迎来一群身着红上衣、黑裤子的“舞者”——岗美镇府广场舞舞蹈队的队员们,来自岗美镇岗南村留安自然村的黄维好便是队里的一员。

“小桥流水清风摇啊摇,摇着过往在我心里绕……”《江南梦》的前奏一起,舞者婀娜的舞姿便成了一道风景。“第一次看,觉得特别新奇,羡慕人家怎么跳得这么好看,心里痒痒的,也想跳。”2009年,黄维好在农闲时与舞蹈队结缘,从未跳过舞蹈的她,选择默默在远处欣赏观看。一个月后,她才在犹豫中大胆迈出了学舞的第一步。刚开始,黄维好的动作总是跟不上,她曾想过放弃,好在队友们都十分热情,慢慢地,她越来越得心应手,舞姿也越来越美。像黄维好一样从旁观到害羞犹豫,再到最后加入舞蹈队的人并不在少数。

“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以前吃不饱穿不暖,哪有闲心和时间跳广场舞呀。”在黄维好的印象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80年代,看一场露天电影能让十里八乡热闹一个月,谁家买了电视机那可是稀罕物。再到后来,农村开始变样了,尤其是近年来,得益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村的路灯亮了、路修通了,十里八乡的队友都能聚起来;周边新建了活动场所,舞蹈队的场地越来越好;农民的收入提高了,越来越多人放下手中的锄头,利用空闲时间去娱乐和健身。“放下锄头舞起来”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庄稼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双提升,更是农村地区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26日晚上,在江城区岗列街道大村的篮球场上也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强劲动感十足的音乐响起,一群农村大妈大嫂三五成行,模仿着屏幕里的舞蹈动作,欢快地跳着广场舞。

今年62岁的陈英是广场舞的组织者,她告诉记者,4年前,为了让村里的姐妹们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她便有了在村里篮球场跳健身操的想法。跳健身操得有音响设备,村里热心的林老板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出资5000多元购置了一套音响和视频设备。每到晚上,陈英就在球场上支起音响、视频设备,和几位村民跳健身操。起初,跳的人少,旁观的人多,后来,良好的文化氛围调动了其他村民健身的积极性,大家逐渐融入进来,队伍从最初几个人发展到最多时候的近20人。

“跳了1年的健身操,城里人逐渐兴起了广场舞,我们也跟着跳起来。”陈英先从电脑里下载视频资料,然后跟着视频一招一式慢慢学了起来,从一点都不会到现在每个人都能跳。以前,村民晚上只能在家看电视,很早就上床睡觉了,农闲时节村民最大的娱乐就是打牌。现在有了广场舞活动,每到晚上,篮球场灯光一亮,音乐响起,即使不跳舞,村民也会聚集过来,或观看或聊天,共同感受这里的欢乐气氛。“跳舞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还又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家庭和谐。”经常跟着老伴过来“凑热闹”的陈伯说。

60岁的司徒娇和50岁的陈梭也是这支队伍的铁杆粉丝。农忙时节,两人都在家务农,农闲时节,每天去城里做建筑小工。即使这样忙个不停,每到晚上8时,她俩都会准时出现在篮球场上,和其他姐妹一起随着音乐欢快起舞。“跳舞不仅身子骨活络了,感情加深了,大家之间的小摩擦也少了许多。”她俩异口同声地说。如今,“我跳舞,我快乐”已成为大村民的时髦语。


上一主题 : 城西街道发放“文化消费券”

下一主题 : 300多张图片见证阳春发展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