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校园 - 阳江首个“南粤工匠”称号!

阳江首个“南粤工匠”称号!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19年03月11日 编辑:

散落的竹条堆在角落,两排缝纫机紧凑地摆放着,桌上各种工具齐全,墙上挂着各种风筝和图纸……走进“梁治昂劳模创新工作室”,仿佛置身于小型风筝博物馆。在泛白的木桌上,梁治昂正埋头制作一个风筝,布满老茧的手熟练地操纵着竹条,竹骨架在酒精灯上烤制成型,繁琐的工序在他手中变得游刃有余。

“风筝制作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传统艺术。”作为阳江风筝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近年来,梁治昂将全部精力扑在了风筝上,在制作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在文化宣传推广上身体力行、不遗余力。最近,他荣获2018年度“南粤工匠”的称号,用工匠精神带着阳江风筝越走越远。

从业余爱好到深耕风筝艺术

时隔37年,梁治昂仍记得9岁那年自己做的第一只纸风筝,那是一只用废报纸、旧竹条和棉线制作的一只菱形风筝,造型简单,却因为飞得高收获了小伙伴的赞誉。“风筝之于我是乐趣更是陪伴。” 梁治昂说,小时候村里的娱乐活动有限,风筝是他为数不多的玩具,9岁那年起,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做一只风筝放飞,风筝艺术悄然在他的心里萌芽、扎根。

尽管早早地便与风筝结缘,但梁治昂真正决定入行是在2002年。他说,那一年,他和本地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受邀参加厦门风筝邀请赛,赛场上各类运动、软体类风筝令他大开眼界,回来后便正式拜师阳江风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汝兴,系统地学习“扎、糊、绘、放”等风筝制作技艺。

3年多的学习时光令他进步飞快,2006年至2013年,梁治昂开始代表阳江参加国内外各级风筝比赛,在全国风筝锦标赛、全国农民运动会、国际风筝锦标赛等众多比赛中他都获得了出色的成绩,短短几年时光揽获了80多枚奖牌。至此,他对风筝的热爱化为了传承的责任,2012年,梁治昂关掉了自己开了10年的老店,毅然全身心地投入到风筝事业。

将创新元素揉进传统风筝中

削竹篾、扎骨架、烤造型、糊纺布、绘图样,每做一只风筝,梁治昂都用十分的精力应对,制作一只传统的阳江龙风筝,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刻苦专研、大胆创新的工作态度,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在他的观念里,做风筝可以不计成本,也没有时间的概念。

十年磨一剑。梁治昂在风筝制作上力求完美、不断创新,他的代表作之一“夜光龙风筝”便是最好的诠释。2008年,夜光风筝赛开始在业内流行。“能否将夜光效果和阳江传统风筝结合呢?” 他突发奇想,并付诸行动。然而,制作过程并不顺利,第一个风筝成型后,由于灯条和电池的重量过重,风筝试飞失败。为了减轻重量,他将风筝骨架做到最轻,并焊接上LED灯,但由于供电衰减问题再次失败。多次的失败没能动摇他的决心,他到处联系生产厂家寻找合适的材料,在几经波折和机缘巧合下,会喷火的夜光龙风筝终于于2013年问世。此后,这条“龙”几乎包揽了其所参加的国内外夜光风筝赛的第一名。

“跟自己较劲获得成功是我最大的快乐。” 梁治昂直言,当传统工艺遇上新工艺、新技术,传统与创新有机融合便成为一种必然。多次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大胆改革创新,使他尝到了变革带来的甜头,他说,每个作品的背后都是回味无穷的快乐享受。

做阳江风筝非遗传承的桥梁

近年来,梁治昂不仅醉心风筝制作艺术,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风筝文化宣传推广,把阳江风筝项目推进省内各所大、中、小学,共向数万名学生讲解阳江风筝的历史文化以及制作放飞技艺,把他从师父和前辈那里学到的技艺和自己总结的经验教给学生们,使阳江风筝文化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播和传承。

为了加快推进风筝文化传承,梁治昂与市风筝协会的成员们共同努力,在全市30多所学校建立“阳江风筝制做技艺传习所”,建立了阳江风筝传承人工作室。他还和团队一起搜集建立阳江风筝资料库,出版《阳江风筝》书籍,发行《阳江纸鹞》明信片和邮册,有效推动地方特色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5年,梁治昂在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开讲风筝课程,并于去年开始在该学院开设“风筝公选课”,加深年轻一代对阳江风筝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壮大“非遗”传承队伍。“作为一名传承人,我希望能做阳江风筝非遗传承的桥梁,把工匠精神不断的传承下去,把阳江风筝文化发扬光大。” 梁治昂笑着说。


上一主题 : 阳西沙扒镇乌石头村扩建村道

下一主题 : “多一点耐心让群众少跑一点路”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