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上洋守闸人风雨不改保一方安澜

上洋守闸人风雨不改保一方安澜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19年04月22日 编辑: 利岚清

PJPG000105647422.JPG

■ 本报记者/冯兆发 周 雅 见习记者/潘静思 李景仪

在美丽的南海之滨,阳西县上洋镇的出海口,有一条古老的拦海堤闸。它一头连着文笔岭,上有远近闻名的古迹文笔塔,一头连着曾辉煌一时的双鱼村冒墩国营盐场。它的建设书写了上洋振兴发展的历史,是勤劳智慧的上洋人民的精神丰碑。有这么一群守闸人,历经一甲子岁月埋藏功与名,只为保一方安澜生产四时丰收。

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海堤上,记者见到了第二代“守闸五人组”,随着他们的脚步和讲述,还原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曲愚公移山、拦海造田、守堤护闸的英雄赞歌。

激情燃烧的岁月:万众一心铸长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全国人民以高涨的生产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广大农村地区围堰蓄库、拦海造田,掀起了全民水利大会战的高潮。在缺少机械设备的当时,老百姓用血肉之躯和愚公移山的精神,修筑起一条条江河堤坝和水利沟渠。

上洋文笔岭堤闸就是这么一座水利工程。为了彻底治理水患解决粮食生产问题,上洋公社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农业的号召,决定在位于双鱼村的出海口建设一条拦海长堤,并修筑一座潮汐进退可控、排涝及时、渔船可进关避风的水闸,发动全镇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打响“移山拦海、垦滩造田”的农业水利大会战。

当时上洋每个村生产大队派出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参加拦海造田工程。老弱妇孺则留守家中完成稻谷、花生、蔬菜的种植任务。人们就近从文笔岭、冒墩村附近取土填海。受限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工程没有钢筋、没有水泥,除了仅有的渔船、牛车等运输工具,上洋人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壮实的肩膀去铸造拦海长堤。

参加填海的上洋乡民没有工钱,以工分计算劳动,虽然缺衣少粮,但人们并不缺乏热情。工地上人山人海,个个都干劲冲天、斗志昂扬。不甘落后的年轻人争着“担双担”,一根扁担挑起4个装得满满当当石头、泥土的竹筐。

最关键的环节是大堤的合龙,也就是配套工程文笔岭水闸。海堤合龙的成败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完工,更关系到所有“战海人”的生命安危。堵口处水流湍急,投下去的土石均被水流冲走。一筹莫展之际,智慧的上洋人发现堤内外每天都有数小时的水位“平潮期”。于是,他们紧紧抓住每天这珍贵的数小时,依靠人力撑扒,将一船船的石块运送到堵口处,连船带石一起封堤。场面之壮观,几十年过去了,亲历者记忆犹新。

这场浩大工程,见证了当地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生产大队群众一呼百应、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几十年来,人们在海堤内上洋河两侧开垦出农田约1.2万亩、盐田1400亩、虾塘2000亩。海堤捍卫了周边十多条村庄1.6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方便了南山海、南山岭等半岛渔村群众的出行。

时至今日,当时参与拦海造田的老一代上洋人,大多已是耄耋之年,有的甚至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用勤劳、勇敢和智慧书写了上洋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父辈的铁血精神也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上洋人,使这里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西瓜之乡、荔枝之乡,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上洋英雄和时代楷模。

两代守闸人:甘守寂寞保一方安澜

文笔岭海堤为上洋生产发展筑牢了屏障,功劳属于父辈铸堤人。而守护文笔岭水闸60多年,力保上洋四时丰收的,则是闸口水管员——隐藏功与名的两代守闸人。

初建成的文笔岭水闸靠人力运行,什么情况下需要开关闸门,全靠守闸人根据经验研判。遇上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守闸人更是牵系上洋群众、良田、虾塘安危的关键人物。

当地留传着第一代水管员“李玉公”守水闸的故事。老党员李玉是修筑大堤的急先锋,也是双鱼村出了名的公道人、勤快人,正是蹲点守闸的不二人选,群众都尊称他一句“李玉公”。从壮年到临近辞世,他吃住都在文笔岭水闸的值班室,每天根据潮汐规律和闸内水位情况及时调整闸门起落。在他的儿子李严眼里,父亲是护闸多于护家的人,在恶劣天气里未曾见过父亲有空在家帮忙防风避险。家里办喜事,父亲回来也是饭未吃完就不见了人影。

“如果没有闸门挡潮,海水将漫至上洋圩尾。如果洪涝遇上天文大潮排洪不及时,附近村庄将汪洋一片,良田、虾塘将遭受没顶之灾。风雨越大,他的责任越重,别人往家里躲的时候,就是他要逆风巡查的时候。”李严回忆道。上阵父子兵,在李玉辞世后,当过兵的李严被选为新一代守闸人,他也更深地体会到父亲当年肩上的责任。

第二代守闸人也是从双鱼、南山岭、南堡等周边村庄生产能手中挑选,除了李严之外,还有黄斗欣、许可、卢更、孙艳,其中三人超过50岁,共同组成以老带新的“守闸五人组”。岁月在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质朴与坚毅。

随着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良,文笔岭水闸经过改建实行了半自动化运行。水管员平日里大部分的职能为机器替代,他们不再需要整天盯着水位变化手动开关闸门,守闸日常工作变成了“兼职”。但遇到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守护闸门安危仍然是千钧重担。任何一道闸门出现问题,都会对上洋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即使天气晴好,李严和同事们也会经常过来巡查,顺着台阶下来沿着12道闸门走一圈,仔细查看水闸使用磨损情况,遇到问题及时上报技术部门补修,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文笔岭水闸位于台风登陆口,说起2008年将海陵大堤摧毁成14段、刮沉渔船几百条的台风“黑格比”,守闸超过30年的李严依然心有余悸。

“我们当时出门突击巡查,风声如雷般炸裂地响,附近虾塘、渔排的物品漫天飞舞。我们几个人手挽手弓着身前进,多次差点被风刮下堤围。巡查结束因为风太大回不了值班室,我们在堤基边冒着风雨蹲了几个小时才脱身。”李严说。

他们都表示,只要走得动都会继续做好水闸的巡查工作。守闸19年的黄斗欣,到现在依然小心地保存着2000年任命自己为水管员的一纸通知。他说无论工作和待遇多么卑微,自己始终不忘父辈拦海造田的艰辛,既然肩负了乡亲们的重托,无论多大的风雨都要坚守传承下去。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文笔岭水利工程,是他们一生的精神丰碑,也是他们一生的守候。“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正是他们一年一年的坚守、一代一代的传承,才换来上洋生产的四时丰收。

图:文笔岭水闸捍卫着海堤内农田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李凯 摄

记者手记:期待老闸重修

目前,历经60多年的文笔岭水闸正如步入暮年的老者,斑驳的闸体刻下时间的皱纹。文笔岭水闸曾于1971年重建。由于年久失修,原本的两重闸门现只剩外面一重铁门,随着多年风雨的洗礼,水闸的石质桥体因风化逐渐脱落,露出一道道裂缝。

守闸值班室是一栋2层的小楼房,占地面积大概30平方米,室内只有几件简陋床桌,外观显露出岁月斑驳的痕迹。房子临海而建,遇上狂风暴雨,每次都要用几根棒子顶住房门。然而两代守闸人就在这样一间房子里轮值了几十年。

这些水管人员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家生产收入,上级水利部门给予的待遇微乎其微。小组长黄斗欣年工资仅约6000元,其余人员不足2000元。

令人振奋的消息,是目前文笔岭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已纳入《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总体方案》。“升级改造”工程主要包括拆除旧闸、重建新水闸、新建交通桥,总投资将达4000万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市尚有一大批老水利工程仍在为农村生产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老病缠身”而迫切需要迎来“新生”。基层水管人员工作条件极为艰苦,收入微薄,他们的劳动也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换得更多及时稳定的收入。


上一主题 : 阳江新增城乡居民保险缴费方式

下一主题 : 向海图强春潮涌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