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特殊的查房方式贴心守护病人

特殊的查房方式贴心守护病人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19年08月06日 编辑: 黄勇

■ 本报记者/简梅芳  通讯员/陈思铭     

7月的阳江,早上7时的阳光已热情似火。迎着这股热情,市公共卫生医院精神一科副主任刘忠发迈出家门,步履匆匆赶往单位。

刘忠发出生于1987年,担任精神科医生已有9年时间。不值门诊的日子,一身白大褂的刘忠发每天早上7时30分准时出现在医院宁心楼,利用早交班前的半个小时,他习惯性地先去监护室里转一转,看看患者的情况。监护室里是一些刚入院或者病情不太稳定的患者,不少还需要固定在约束床上。

8时30分,与前一晚值班的医护人员交班后,刘忠发开始一天的查房。与其他科室医生查房不同的是,刘忠发的查房不仅在病房内,还要在患者户外活动区域——宁心楼的多功能工娱疗室(以下简称“工娱区”)里进行。

市公共卫生医院设有精神一科、精神二科、精神三科、老年精神科和神志病科,有30名精神科医生,目前收治了560多名精神疾病患者,均在宁心楼住院治疗。除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自由外出活动外,其余患者的户外活动均在宁心楼一楼的三个工娱区、躯体康复区及职业技能康复区内进行。

“咔哒”一声,管理人员用钥匙打开了其中一处工娱区的铁门,前来查房的刘忠发和护士一行快速挤进去后,管理人员随即将铁门锁上。这里是男性患者活动的工娱区,面积达800多平方米,以户外区为主,也设有室内区,患者可以在户外散步运动,也可以在室内看电视聊天。

“昨晚睡得好不好?”“今天你妈妈会过来看你,开心吗?”“听话吃药,病才会早点好”……进入工娱区,刘忠发利用和患者寒暄的时机,仔细观察患者的神情,与患者四目相对,从眼神中初步判断患者病情的好坏。他主管着40多个男性精神疾病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多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查1次房大概需要1个多小时。

“如果患者看我的眼神发直,或者瞪着我,并且神情焦躁,就说明他可能发病了。”说起眼神相交探病,站在刘忠发身旁的护士徐小慧也总结出了经验。1997年出生的徐小慧,精神科护士是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原本想“骑驴找马”先干着,可没想到,这一干就干了3年。

和不少市民一样,徐小慧和家人起初也对精神疾病患者感到莫名的害怕,担心她在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会受到伤害。徐小慧清晰地记得,刚入职时,科室收治了一名躁狂症患者,入院后被固定在约束治疗室的床上,整夜不停地骂人拍床。那晚,徐小慧吓得不敢进约束治疗室。后来,在医生和护士长的言传身教下,徐小慧逐渐熟悉了各项护理工作,胆子也慢慢练大了。她说,以前对精神疾病不了解,所以对患者会感到害怕,现在和他们朝夕相处,明白精神疾病是怎么一回事,就不怕了。

提起和患者的相处,“久经沙场”的刘忠发没有感到过害怕,但却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插曲”:接诊时因患者家属的不理解而差点被揍、查房时因患者臆想症发作而被吐满脸口水、控制躁狂症患者时不慎被误伤等。刘忠发表示,绝大多数的患者可以很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医生查完房后,护士就要给住院患者发药了。对于普通科室的护士来说,发药不是什么难事,可对于精神科的护士来说,却是一件斗智斗勇的差事。每天上午10时和晚上8时是患者服药时间,和医生查房一样,护士也是在工娱区发药。患者服药后,护士得想方设法让患者张口或者说话,确保药物被服下了。有时为了哄患者服药,徐小慧和同事们还会准备一些糖果,在患者吃完药后再奖励一颗糖果。

从工娱区的铁门出来,是一条走廊,走廊的另一端也是一扇铁门,临近铁门处摆放着一些桌椅,走廊两侧是病房。一位头发花白的母亲和儿子坐在一张桌子旁,儿子埋头吃着母亲带来的饭菜,母亲的视线一直温柔地停留在儿子的身上。

铁门外,一位年过八旬的母亲正给50多岁的儿子办理出院手续,一边给他整理药物,一边嘱咐:“乖乖听医生护士的话,出去了也要按时服药,不然以后就没人理你了。”办好手续,已有些佝偻的母亲领着儿子往外走,还不停回头连声向医生和护士说“谢谢”。

刘忠发介绍,近年来,前来就诊的精神疾病患者和心理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加,一个精神病患者往往成为一个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多年来,面对精神疾病,不少患者和家属的心头都压着深深的病耻感,甚至不愿就医;面对精神疾病患者,不少市民掩盖不住内心的恐惧,纷纷避而远之。这些恐惧和讳疾忌医,多的是源于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甚至是偏见。“走近患者,多了解一些精神疾病知识,就会发现他们没有那么可怕,希望社会给这些患者多一些包容和关爱。”他说。

图:刘忠发在与患者交流时通过确认其眼神探病情。梁文栋 摄


上一主题 : 志愿者携手企业和小学开展志愿服务

下一主题 : 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之“学有所教”篇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