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校园 - 乐观坚强 养蜂致富

乐观坚强 养蜂致富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0年04月22日 编辑: 黄勇

阳春一智残家庭自主创业

■ 见习记者/曾宇萍  通讯员/郑 标

郑丙纳家中的桌子上摆满了一罐罐包装好的蜂蜜。记者一行人刚坐下来,他便打开其中一罐倒入普洱茶中,搅拌后给我们一人倒了一杯。一入喉,十分香甜,沁人心脾。喝着清甜的蜂蜜茶水,郑丙纳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

艰难坎坷的人生经历

郑丙纳是阳春市马水镇辣中村人,父母都是农民。成年后的郑丙纳靠种植为生,却屡遭挫折——种香蕉时父亲因为肺结核住院,他忙着照顾父亲疏于打理田地,香蕉失收;种辣椒时又刚好碰上市场低迷,辣椒滞销;后来种甘蔗,糖厂的经济效益不好,他也没挣到钱。不种庄稼后,郑丙纳开过注塑机,当过保安,还在工作环境非常糟糕的海绵厂里干了六年。

2012年,41岁的郑丙纳经人介绍认识了黄小燕。黄小燕是阳东区大八镇珠环村人,小时候发烧影响了智力发育,后被判定为二级智力残疾。她没有受过教育,一直住在父母家里,生活虽然基本能够自理,但有特殊情况时还是需要别人照顾。两人结为夫妇,目前育有一子。

在社会帮助下养蜂致富

由于海绵厂工作环境的影响,郑丙纳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成家后只能在城里打些散工。2018年,在阳春市光伏扶贫项目和移动公司的资助下,郑丙纳获得4万元启动资金,成为一名职业养蜂人。

郑丙纳的养蜂技术都是靠着自己学习摸索得来的。小时候村里人养蜂,他就喜欢在一旁观察,后来他也一直养蜂,只是蜂巢数量很少。有了启动资金后,郑丙纳便开始自主创业。2019年春,由于刚起步,蜂巢数量不多,降雨多,春糖的产量只有30多公斤。为了采集原生态的野生蜂巢,郑丙纳常常深入春城、马水等地的山林。

郑丙纳工作时非常忘我,在他的努力下,蜂巢的数量慢慢地增加到了50个。但由于采蜂顾不上休息,2019年6月底郑丙纳因胆管结石住进了重症监护室。期间,蜂巢的数量也减少到了30个。病愈后,他又努力地把蜂巢数量增加到了58个。

2019年年末由于降水少,冬蜜的产量达到了150多公斤。虽然受疫情影响,部分客户取消了订单,但是目前的销量有70多公斤,除去成本,郑丙纳赚了1万多块钱。

注重蜂蜜品质努力回馈社会

今年2月下旬,郑丙纳上山采蜂时不幸被落石击中,腰部受伤需要在家里平躺休息,他的朋友便帮他把蜂箱搬到家门前的空地上,并不时过来帮他打理。郑丙纳下床走动时也会出来查看蜂箱的情况,他期盼天气好转,到五月份春糖的产量多一些。

作为一个职业养蜂人,郑丙纳十分注重蜂蜜的品质。别人用白糖水养蜂,他坚持用蜂蜜养。水分多的春糖,甜而不香的糖,他都不卖。“我的蜂蜜是靠着口碑相传才有销路的,一定要保证口感和品质。”郑丙纳表示,目前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不足和销售渠道有限。等身体康复,他打算继续增加蜂巢的数量,并进一步打开市场。

面对人生的种种坎坷,郑丙纳从来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反而乐观坚强。他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待人正直随和。对于他人的帮助,郑丙纳都一一记在心里,并且常赠人蜂蜜以示感谢。“家里能通过养蜂摆脱贫困,全靠社会和朋友的帮助,我们一家也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馈社会。”郑丙纳说。


上一主题 : 助力残疾人勇敢自信地融入社会

下一主题 : 大沟镇庐山村全力保障疫情期间贫困群众生活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