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藤 子 图/李向东
陈泽满“抢救”回来收藏的万册图书整整齐齐摆放在一楼的书架。
江城区渔洲路87号,有一位搞收藏的居民,他的藏品以阳江漆器工艺品、地方史籍文献、毛主席像章为主,兼有毛主席宣传画、名人手迹、阳江出版的报刊书籍等,他把安放藏品的居室称为“乡土栈”;他是阳江收藏家协会首届十大优秀会员之一,是阳江唯一一个省级彩票收藏会员,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之友”的发起成立人之一,他就是被收藏界誉为“从牙缝里走出的收藏家”陈泽满先生。
陈泽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陆续买书藏书,他的藏书几乎都是从旧书摊、“收买佬”、废品收购站买回来的二手书。他买书没有什么严格的分类,个人喜欢且觉得有价值的,就买回来,年长日久,被他收购“抢救”回来的二手书多达13000多册。如今,他家一楼几个大书架上码放整齐的7000多本收购回来的书籍,都可以由读者随意挑选购买。再往里屋走几步,是一个由书架围成的“小密室”,里面码放的是经过筛选的有目的收藏的阳江书籍,一共3500本,他说:“这些是绝对不卖的,出多高价都不卖,若缺了哪个版本还要去搜集买进。”如今,他搜集买书的渠道又多了一条:网购。
陈泽满的家因丰富的藏书,在2019年被市妇联、市文明办评为“书香家庭”。
从“收买佬”手里被他“抢救”回来的,还有毛主席宣传画像。他说:“既然我看到了,又知道它的历史价值,就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被当成废纸毁掉。只要是有价值的,我就一定要买回来,好好保存下来,这样才能留下一个地方的历史佐证。”
据介绍,他收藏的毛主席宣传画像共有二十多幅,其中有原阳江县总工会和原人民广场主席台悬挂的巨幅毛主席画像。他还试过用收藏的名人手迹、邮票跟别人换取他想要的各类毛主席宣传画像。从这些手工画作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时代的美术风格,还可以凭借画像追踪创作者,这对研究本土美术史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老城老街的传统文化浸润中长大
陈泽满的祖辈原本在老家阳东报平村务农。1934年,其父亲来到阳江城里谋生,一开始在河堤路、太傅路、渔洲路一带的商铺打工,一边打工一边“偷师”学做生意。一年多以后,陈父用打工的积蓄租了一间铺面独立经营,商号名叫“乡土栈”。当上小老板的陈父两年多后便在渔洲路87号买了商住两用的房子安定下来,楼上住人,楼下营生。
陈父的“乡土栈”主要售卖油盐酱醋等日用品,也卖“故衣”(从富裕人家收来的旧衣物),同时根据市场情况预测商机——某段时间内什么畅销就卖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出台了“公私合营”的政策,一些私人商铺由公家接管。陈父只好带着家眷在太傅路、织篷巷等处租房住,辗转了五六处最终在锦绣街36号安定下来,一住就是三十年。
出生于1962年的陈泽满,小学一年级就读于锦绣街附近的红书小学(原濂溪书院,后来的江城八小,现在的江城区文化服务中心);1972年原江城镇创建曙光学校(即现在江城区幼儿园位置),他又转到曙光小学读书直至毕业。陈泽满从小在老城老街的传统文化中浸润长大,本土文化早已悄无声息融入到他的血液中。这大概可以视为他执著于本土文物收藏的原因之一。
1980年,国家落实房屋政策,陈泽满一家又搬回到渔洲路87号居住。
结缘阳江漆器四十年
陈泽满在家里设立了“阳江漆器实物档案珍藏馆”。
陈泽满的藏品都与阳江乡土文化有关,他想延续父亲的“乡土栈”,便在一楼的墙上挂了一张醒目的牌子:乡土栈阳江藏书楼。
沿着窄而陡的水泥阶梯上到二楼,门口立着一张漆木牌匾——“阳江漆器实物档案珍藏馆”,底下落款:满记所印。
这是陈泽满的私人漆器藏馆——三间90平方米的收藏室,其中一间里面整饬地摆放着各种胎质的漆器、漆画、漆瓶、漆罐、漆枕……但最多的,是各种不同造形和规格的漆皮箱。
陈泽满与阳江漆器的结缘,要从他同学父亲送的一个小漆皮箱说起。
1979年,陈泽满一个要好的同学将举家搬迁到广州,同学请他前去帮忙收拾行李。干完活后,同学一家留他吃饭,饭后依依惜别。同学的父亲为了答谢他的帮忙,便拿出一个小漆盒送给他,还对他说,阿满,别看这个东西小小的,以后你会知道它的价值。陈泽满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后来,他在收购的阳江书籍里看到关于阳江漆器的文章,才知道那个小漆盒是阳江“广泰成”生产的“皮雕金漆盒”,是1936年阳江漆器在南洋赛会上曾获得过金质奖章的至今保存不多的同类产品,也才知道阳江漆器曾经闻名世界。这时他回想起同学父亲对他说过的话,慢慢体会到了阳江漆器的魅力和价值。于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陈泽满便以漆皮箱为主收藏起阳江漆器,他说收藏外地的漆器对他来说没有意义,在他收藏的阳江漆器中,他认为以上世纪九十年代集中收藏的115个漆皮箱最有价值和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迭,以塑料、橡胶为主的日用品逐渐取代了漆器,因此曾经辉煌不已的阳江国营漆器工艺厂慢慢衰落,曾在南恩路设立的大型漆器门市部也跟着衰落而退出市场。
2019年,陈泽满接到农科路口一个旧书店店主的电话,对方告诉他手上有一件很好的漆器,问他是否有兴趣看看。不看则已,这一看就对上了眼,陈泽满以两千块的价格把这件宝贝收归囊中。他说这是一个从样式到锁牌特色到厂名,都是不可多得的漆皮小姐提箱,简直是漆皮箱中的“爱马仕”,而这些便是他收藏漆皮箱的基本原则。外行人只看到它是一个木胎、梯形、一边有漆画、底下有落款“阳江漆器社制”的精致小提箱;陈泽满已从漆物上的漆画风格、落款厂家等一些小细节鉴别出了产品的年份。他说每收藏一样东西都可增长一样新知识,对藏品的鉴别和判断能力,都得从长久的收藏经验中学习。
陈泽满收藏的漆皮箱,买进的价格从几十元到两千元不等,但他没有统计过所有漆器藏品的花费。即便受经济所限,陈泽满买进漆器藏品后,就算别人出再高价都不会卖出去。他这么做目的何为?“充实收藏品种,让展馆更有价值。”最终图什么?“为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一些物证,为前人对后人讲述阳江漆器厂辉煌历史的时候,能拿出一件像样的物证,让‘百闻不如一见’,让‘事实胜于雄辩’。”
陈泽满不仅收藏漆艺品,还在阳江兄弟漆艺坊成立了个人漆艺工作室,专长布胎产品。
收藏阳江生产的毛主席像章130多种
除了漆皮箱,陈泽满收藏毛主席像章也有点偶然的成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公私合营,阳江城里成立各种“工艺社”“服务社”,如:毛巾社、缝纫社、铁器社、镜画社、盆桶社、竹器社、毛笔社等,陈泽满的父亲把私人的桌椅台凳送到当时的江城橡胶厂(即现在北门街林钟英故居位置)作为合营资本到那里上班。
除了父母亲,陈泽满的两个哥哥陈泽湖、陈泽涛也在橡胶厂上班。1984年,从乡下回城的陈泽满也到厂里工作接父亲的班。当时陈泽满在父亲办公桌上看到毛主席像章,他感到好奇便问父亲是哪里生产的,父亲告诉他是阳江小刀厂生产的。从此以后,凡见到该厂出产的毛主席像章,他都会买回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是陈泽满集中买进毛主席像章的时期,高峰时,他收购了700多枚,目前共保留阳江生产的像章130多种200多枚。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泽满还收藏过邮票,他加入集邮协会,一直担任常务理事一职。后来他把收藏的七八本厚厚的集邮本卖掉,换作购买书籍、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宣传画、阳江漆器的资本。他收藏的阳江漆器厂、阳江小刀厂、阳江电瓷厂生产的毛主席像章、阳江画师画的毛主席宣传画、阳江文献,对研究阳江历史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
所有的坚持,不过是无限热爱
2000年,橡胶厂解体前,陈泽满一直担任厂里的团支部副书记,他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到办公室看报纸、杂志。在阅览的过程中他看到很多名人介绍,于是便想到收藏名人手迹。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信息,根据信息搜寻名人的地址,给名人写信,请求对方赠与签名,并附上回信邮资。虽然没有得到每个名人的回信,但他秉承“以量取胜”的法则大量往外寄信,收到回复的几率也相对高些。在收到的回信中名人书法是最多的,后来他用了一些名人书法作品和别人换取他想收藏的毛主席画像及像章。至今他仍收藏有巴金、郎平、老舍夫人、梅艳芳等名人手迹。
2011年,市档案局推选陈泽满收藏的名人手迹档案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档案珍藏汇展,荣获最高奖“最佳珍藏奖”,为阳江赢得第一个个人档案奖。
1988年,市文化部门在阳江二中(即现在南恩学校)举办庆祝撤县设市文化展览,有风筝书法绘画等多项内容,其中民政局邮电局集邮协会联合举办了“陈泽满个人集邮义展”。陈泽满以他收藏的名人手迹、名人书法,在一楼获得一个教室展位。当时前来观看的人不少,他还把募捐到的147元交给当时民政局属下的残疾机构。
搞了几十年收藏的陈泽满,家庭经济并不富裕,他有时甚至是瞒着家人偷偷买进自己的心头所好,在不影响家庭和谐的前提下,默默坚持收藏。他生活简朴,烟酒不沾,把从牙缝里省下的钱用来买藏品,他所有的坚持不过是为了阳江文化的传承,背后的动力是他对本土文化的无限热爱。
因为认识到了阳江漆器的魅力和价值,陈泽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集中收藏了115个漆皮箱。
上一主题 : 创森大考在即,阳江全力冲刺
下一主题 : 阳江漆器之漆皮箱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