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问题村”蝶变全国文明村
■ 阳江日报记者/张 影
近日,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消息传来,红光村再度成为十里八乡关注的焦点。
20年前,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被冠以“恶霸村”,一度“恶名”远扬。如今,红光村彻底变了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环村道路平坦宽敞,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码头渔民剥生蚝成独特风景,6000多亩天然红树林生机勃勃……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图景铺展开来,成为令十里八乡羡慕的“富裕村”“文明村”。
抓党建,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红光村坐落于程村镇东南处,三面环水临海,被延绵海岸的红树林拱卫,风景秀美。
冬至午后,暖阳普照,走进红光村,一股浓浓的“红色气息”扑面迎来。一入村,村口的党建文化广场格外引人注目,党徽、党旗等“红色元素”融入其中,石头上“党建引领,以海兴村”八个大字彰显了红光村的发展理念。
“自从有了党建文化广场,村民闲时会到这里锻炼身体,尤其是晚上,村民汇聚此处唱歌跳舞,十分热闹。” 红光村党总支书记谢家贵介绍,党建文化广场于去年底建成,既集党群教育、思想教育、文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同时也是群众休闲的好去处。村委会专门购置了音响设备,方便村民随时使用。
多年来,红光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注重抓好班子自身建设,积极推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带领红光村旧貌换新颜的“冲锋队”。“能把大事做好,能把小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在村民眼中,村“两委”成员是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好干部。
在村“两委”带领下,全村65名党员身先士卒带头谋发展,通过开展理论宣讲等活动让群众知村情、议村务、办村事,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赢得了3000多名红光村民的理解和拥护,全村上下“一盘棋”,凝聚在党旗下一心一意谋发展。
众人抬柴火焰高。红光村先后被授予“国家级近江牡蛎吊养标准示范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五个好’村党组织”“广东省文明村”“阳江市十大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办实事,村庄变美群众安居
“这几年村庄和村民生活变化很大,不仅路宽了、环境美了,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了。”顺着村民王女士所指的方向望去,宽敞的水泥硬底路沿着房屋伸向远方,村里的小巷也是整洁有序,红光村的人居环境变化让村民赞叹。
近年来,红光村多渠道积极筹资76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各类设施随之日益完善。柏油路和环村硬底化水泥路纵横交错,村内巷道基本实现硬底化,居民出行方便快捷了,自来水也走进了家家户户。13个垃圾池分布在村子的大街小巷里,3个公共卫生水厕也为居民带来了方便,公共场所还建造了闭路电视监控。
此外,红光村还建好约1万平方米的高低水码头,浚深了2.5公里航道,建好了码头避风港工程和沿港蚝批发市场,港口的通行能力提升了,村民的致富路也拓宽了。不止于此,红光村还对环村公路、码头进行了绿化,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
几年前,红光村一位贫困户的房子成了危房,却又拿不出钱款修缮。村委会一呼百应,村民们得知后踊跃捐款6万多元,帮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一家有难,多家来帮”是红光村村民文明意识提升的一个体现。
红光村针对村情民俗和乡村发展实际,征求群众意见后修订村规民约,成立志愿服务队关心关爱村里弱势群体,同时以张贴海报、发放手册等方式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发动群众参加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村庄焕发出蓬勃向上、积极向善的文明新气象。扒蟹艇比赛、文艺晚会、露天KTV……红光村群众文化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村民精神文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强产业,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200多年来,红光村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红光生蚝远近闻名。蚝农们在养殖中不断总结经验,1997年,红光村开始用胶丝绳粘蚝吊养,工序简单操作方便,而且大大提高了吊养的密度。
而今,红光村吊桩养蚝业已经走上了规模化、基地化、科学化的养殖轨道,总面积达4.3万亩,年产鲜蚝4.5万吨,总产值2.7亿元,纯收入5000多万元,美味生蚝远销各地。
红光全村80%以上的村民从事养蚝业,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16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68万元。
红光村在生蚝产业上的精雕细琢并未因成绩而止步。红光村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蚝苗新培育基地,主动外出广西以及台山、珠海、深圳等适宜蚝苗培育的浅海滩涂,鼓励村民到这些地方培育蚝苗,目前在市外的蚝苗培育基地年育蚝苗3万多吨。
同时,红光村还把发展目光瞄准了“党建+生态旅游业”,依托红光村周边6000亩红树林的独特资源,建设别具特色的红树林休闲生态旅游区,进一步打响“程村蚝”品牌,实现旅游饮食一体化,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