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杨辉南 陈思捷
“一直以来,我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牢记职责,勤恳工作,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品质和工作作风,奋斗在扶贫一线。”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阳西总医院党委办副主任陈永利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激动地表示:这是对千千万万奋战在扶贫一线干部的肯定和激励。
16年扶贫路,陈永利的脚步走遍了阳西大地;20本扶贫笔记,写满了他对贫困群众的嘘寒问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7197户贫困人口13138人已全部脱贫,他不仅是贫困户的贴心人,更是扶贫干部的“扶贫参谋”。
16年走家串户访贫问苦
2000年,陈永利退役回乡分配到阳西县农业局工作,2004年开始接手县扶贫开发工作。褪下心爱的橄榄绿,他依然不忘初心,始终用部队的标准要求自己。凭借踏实肯干的劲头和不断学习的热情,陈永利很快厘清了各类政策和扶贫业务,通过学习、调研,快速掌握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难点。
只有走到群众中去,才能倾听到真正的民声。陈永利深知这个道理,刚任职便启动走访工作,他的脚步踏进各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家中,走遍了阳西县大大小小的乡道和田间。每次走访完后,他都认真地将走访时的记录进行总结登记,并想办法处理。
“×××,你在家吗?”
“陈主任,您又来了!”
这是陈永利16年走访中,最常见的对话,也是最熟悉的问候。
他不仅穿行于各个村落、贫困户家中,还与有关部门、单位保持着紧密联系,以更精准、更快捷的方式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当了解到塘口镇同由村同湾自然村有11户贫困户居住在阴暗破败的危房里,他带领同事多次深入调查,四方奔走,联合有关部门共同解决问题,争取了22万元建房资金,让11户村民顺利住上了新房。
“扶贫工作没有捷径,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摸清群众的想法和需求,才能帮到贫困户的心坎上。”陈永利说。
20本扶贫笔记精准施策
在陈永利负责扶贫工作的办公室里,一张简易的书桌上堆放着高高的资料和厚厚的一堆笔记,随意翻开一本笔记,满是贫困户信息、扶贫数据、帮扶措施等。20余本快要被翻烂的笔记是他16年来一字一句积攒下的“成果”,也是他精准扶贫的“数据库”。
“扶贫不仅需要耐心和爱心,也需要细心。”说起县里最新的脱贫情况,陈永利总是如数家珍,哪一户是因病致贫、哪一户需要发展产业,他不仅写在了笔记里,而且记在心上,按照笔记内容“对症下药”,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为了深入了解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他制定了全县各镇村扶贫处理问题回复登记表,每月收集各村最新情况,想尽办法联络解决,帮助镇、村以及驻村干部和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
为推动“造血式”扶贫,陈永利多方调研考察,结合当地实际,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因户施策”的要求,精准制定帮扶规划和措施,让全县多个产业扶贫项目开花结果。当获悉儒洞镇河洞村贫困户陈里光一家5口的严重贫困状况,他多次到贫困户家中帮助谋划发展,因户施策,争取通过各个渠道来帮助贫困户脱贫,最终帮其争取到了小额贷款5万元和与温氏集团签约养鸡的致富机会,让陈里光一家人生活有了盼头。
继续发扬不怕苦的扶贫精神
在同事眼中,陈永利是一个“拼命三郎”,轻伤小病不下火线,加班加点是常态。在他的带动下,业务培训会、工作分析会、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会相继召开,一支吃透政策、精通业务的扶贫队伍逐渐壮大。
在扶贫工作中,陈永利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品质和工作作风,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纪律上没有出现一次差错,没有一例群众投诉,而他只淡淡地说了句:“只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2020年3月,陈永利调离扶贫工作岗位后,仍然服从县委工作安排,继续负责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7197户贫困人口13138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15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
面对成绩和荣誉,陈永利总是以“只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轻轻描过,少言自己16年的辛苦点滴,说的更多的是扶贫团队共同的努力。他说:“不管在哪个岗位,不怕苦、不怕累的扶贫精神都应该始终保持,才能继续发光发热。”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