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建雄、邓小龙、冯进威在调试实验设备。李向东 摄
阳江日报记者/陈子玲
早上8:30,兰建雄、邓小龙、冯进威3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换上“白大褂”工装,戴上口罩、手套,调试机器、设定程序、检查产品,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个平常的7月,对他们三人而言是非常特殊的。他们清楚地记得,2020年从阳江技师学院毕业后,7月23日便来到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学习、工作之旅。
告别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就意味着要从课堂学习转入实践操作,这个过渡期,兰建雄、邓小龙、冯进威三人有过兴奋和好奇,也有“水土不服”——院里都是博士、硕士,只有中专学历的他们有些自卑。
“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发达国家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摆在十分高的位置,高水平技术工人的工资不会低于白领。”研究院院长张瑞华认为,不应该存在学历歧视,只要给机会新人学习,相信他们也能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因此,研究院达成了允许犯错、不计较学习成本的共识,要求年轻人谦虚好学、乐于分享,敢于尝试、善于总结。
院长的鼓励给三人吃了定心丸。他们毕业于机电系,操作对他们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令邓小龙记忆深刻的是,因为自己的一次操作失误,不小心损坏了一个价值数万元的精密仪器,这让他十分自责、忐忑。“刚来一个多星期就犯错了,结果院长安慰我,比自责重要的是要从错误中反思、有所进步。”从那以后,邓小龙更加认真学习,虚心向老师和师兄师姐们请教,将各项操作烂熟于心,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得益于研究院的模式创新、体制创新和活跃的氛围,兰建雄、邓小龙、冯进威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然而他们更明确的是,要有更大的进步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除了平时积极向老师、师兄师姐请教,自己还要学会总结。他们告诉记者,工作之余还会学习画图软件、编程、英语等,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更好地适应工作。
对于读书,冯进威曾经并没有清晰的方向,现在,他不仅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要做一个技术过硬的技术员,以工匠精神勉励自己,主动学习、研发新产品,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如今,合金材料、风电两大产业的高速发展,对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冯进威明白,要积累更多经验再上新台阶,才能在未来发展中站稳脚跟。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走的路子,不一定都要走学术的道路。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学历人才,同样离不开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张瑞华介绍,研究院与阳江职院、阳江技师学院签订协议,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了科研机构与学校的有效衔接,将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经过一年的锻炼,兰建雄、邓小龙、冯进威已经成长为熟练的技术员。今年7月,母校的3名师弟像一年前的他们一样,带着求知务实的心,走进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技术研究院,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力争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上一主题 : 市代建局开展巩卫攻坚工作 调配300多人清理卫生死角
下一主题 : 阳江民间救援队在河南开展救援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