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日报记者/林显军 梁 驰
漠阳江畔,江水粼粼、鸟飞鱼跃;城区乡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蓝天白云,映衬美景,令人陶醉……近年来,一幅天蓝、水碧、地绿、土净的生态画面正在漠阳大地呈现。
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环境质量改善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阳江。如今,满眼绿、空气好、水质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阳江最直观的感受,生态文明建设让城乡居民幸福底色更亮了。
“创森”让群众畅享绿色福利
驻足金鸡岭森林公园大放鸡山,极目远眺,城市山林葱郁浓密,公园、道路、楼宇与绿树交相掩映。七月荷塘,花开娉婷。炎炎夏日里,到市区金山植物公园赏荷成为群众的一件雅事……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2016年以来,围绕“林荫丝路名城、绿筑富美阳江”的建设目标,我市全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实施“森林提质、公园之城、生态绿廊、森林家园、绿美乡村、生态文化”等六大主题行动,着力补短板、强优势、增特色、扩潜力,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40项指标体系全部达标,森林总量稳步增加,布局渐趋合理,人民群众的生态自信得到极大提升,“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居相依”的魅力正在阳江加速形成。
我市紧密结合城市扩容提质,大力拓展市民绿色休闲空间,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乡村公园等五级城乡公园体系已基本成型。我市还打造了一批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基本实现入村有景观路、村内有小公园、围村有绿化带、村边有风景林的目标。此外,我市还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拓展绿地空间,满足“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休闲游憩需要。
现在,我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09%,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43平方米,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各类城市公园、绿地、绿道均免费向公众开放,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享受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我市的创森成效已成为群众人人共享的“绿色福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语,已经成了阳江人日常的浪漫。
“河长制”治出水清河畅
沿着那龙河河畔的绿道行走,可见水面波光粼粼,白鹭沿着水面缓缓飞翔,呈现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和谐画面。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河湖长制改革,经过多年实践,不少昔日臭水河湖变清了,河湖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市河长办工作人员介绍道。
为了实现河湖从“清”到“美”的提升,2017年起,我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施河湖专项清理整治,强化日常长效管理,通过推进畜禽整治专项行动,采取严格措施清拆禁养区养殖场以及整治限养区养殖场,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及污染源核查工作,积极推进完善城镇污水管网设施以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推动我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我市河湖库总数1003条(宗),共设河长总数1691个。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市4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率为100%。2021年上半年,我市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7.5%(7个),断面达标比例为87.5%(7个),无劣Ⅴ类断面。
我市还以漠阳江、那龙河、丹江、丰头河、滨海岸线及中小河流为主要载体,规划建设922.2公里碧道。一条条绿道和碧道,不仅提高了两岸防洪体系的能力,保护河道两岸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实现水安全保障,还将当地人文特色和乡情实际结合,打造特色悠闲步道、文化活动广场等生活宜居活动场所,为河道沿线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休闲生活好去处。
“蓝天幸福感”溢出屏幕
入夏以来,蓝天白云常常刷屏阳江人朋友圈。澄澈通透的蓝天飘浮着朵朵白云,与绿水青山碧海相互映衬,成就了阳江人引以为豪的“蓝天幸福感”。
老百姓直观看到和感受到的是蓝天白云美景和清新的空气。在这背后,则是我市上下一心守护“阳江蓝”的有力举措和扎实成效。
在打赢蓝天保卫战方面,我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进港口船舶清洁能源清洁化改造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工业炉窑和锅炉污染综合治理,加强面源污染管控,精准施策点面结合治理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涉及面广,整治难度大。为做好大气污染协调应对措施,我市健全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完善了阳江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扩散条件不利时,召开成员单位工作应对会议,及时采取联合应对措施。
2020年,我市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大气质量考核目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1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5名。2021年上半年,我市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97.8%,全省排名第二,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