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日报记者/梁驰
一方案几,几排书架,茶香、书香交织在幽静的书房里。走进书房,墙上挂着“梦”字书法作品,书桌上散乱放着几本翻开的书。书房是作家隐秘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间雅静的书房内,记者带你走进阳江作家陈慎光的内心世界。
陈慎光是阳东区雅韶镇笏朝村人,他父亲后来迁居东平镇当造船工人,父母亲都不识字。小时候,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书识字。而他对文学产生兴趣,源于孩童时期的一次偶然事件。小学五年级的夏天,调皮的陈慎光和几位同学逃学去小河游泳,被老师发现后,孩子们被罚写检讨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慎光在检讨书中将事情的经过、感受描写得细致动人,老师不但表扬了他,还将文章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这算是我发表的处女作。”回忆往事,陈慎光不自觉露出了笑容。
高中时期,陈慎光的文学才华逐渐崭露头角。高二那年,他为学校编写了《南方来信》《咱不当家谁当家》两部舞台剧,并由同学们做演员在戏院表演。没想到观众们反应热烈,纷纷表示很喜欢这个舞台剧,陈慎光第一次感受到了被读者认可与尊重的喜悦。从此,一颗文学梦的种子就根植在了他心中。
高中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割橡胶的知青工人。因文笔基础好,很快他又被调入农垦文艺宣传队,负责写剧本、编节目。后来,他又成为一名政治处新闻干事,在《南方日报》《兵团战士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回城后长期致力于业余文艺创作,他的作品多次获省级金奖、一等奖,著有《啊,阳江人》《鼍城故事》《阳江话》《风土阳江》等,并于2003年、2006年分别获广东省第五届、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
在众多作品中,最令他自己满意的作品,要数获得“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的舞台剧《关键时刻》。这部剧描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在旱灾时将自家鱼塘的水放干,帮助农民救助农田的故事。剧本用“阳江花笺调”写成,“当时缺少经费,只好尽量用阳江本土的东西。”没成想,因表现阳江的本土特色文化,十分接地气,获得了金奖。
“写作是将生活真实变为艺术真实的过程,小说也好、戏剧也好,它们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谈到写作原则,陈慎光表示自己写作的原则就是忠于生活。他以自己曾经在《上海文学报》获奖的一篇文章为例进行了解释。这篇文章描写了上世纪90年代几个待业青年在夜市摆摊创业的故事,故事场景中描写的地址其实就是阳江市西平路当年的夜市,故事的原型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从新闻记者到文学创作者,我一直都是生活忠实的记录者。”他表示。
陈慎光的书房中有一幅大大的“梦”字书法作品,他告诉记者这是指《红楼梦》。“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影响很大,特别是《红楼梦》这本书。”人生低谷时,他曾反复阅读《红楼梦》。直到今天,他已经收藏了20多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这辈子所有的问题,在书里都有答案。”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