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日报记者/陈子玲
从物理到气象“跨专业”有难度吗?为了让基础研究真正用得上做了哪些努力?做科学研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12月2日上午10时,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阳江籍气象学泰斗曾庆存院士做客“科学网”直播间,讲述科研人生,分享科研感悟。在他看来,搞科学研究要始终建立在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之上,敢于攻坚、敢于拼搏、勤奋努力、实事求是,为党和人民的幸福奋斗终身。
服从国家需要,从事气象研究
1952年,曾庆存高中毕业,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开始人生新的历程。中国以农业立国,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巨大,而当时我国的气象事业还很落后,研究气象的人也比较少。曾庆存说,不仅农业,军事同样受天气影响极大,于是国家要求北京大学物理系设立气象专业,他被分配到气象专业。
曾庆存主要从事气象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天气预报。与天气谚语、经验不同的是,天气预报必须有数理基础、有数据支撑。虽然有了大学4年的知识积累,但这对于开展科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1956年,他再度因为国家的需要,被选派至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基别尔。
在那里,基别尔给曾庆存安排的研究是用数学的方式做天气预报。这一消息在学院里炸开了锅,师兄都知道这个课题非常复杂,加上当时的计算条件不足,连基别尔都没办法搞明白,纷纷劝他“收回成命”。基别尔相信曾庆存可以做得到,而曾庆存也表示“想试试看”。
曾庆存在直播时说道,1957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曾对留学生说:“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就是这番话给了他无尽的动力——欧美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我们天生比别人短一截吗?我们要打破迷信,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也能做好!
翻遍了所有相关的文献,加上恩师的启发以及计算机的不断升级,曾庆存采取自己的办法终于成功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原始方程做数学天气预报的人,为中国和世界气象的现代化、理论化打下了基础。
做科学研究,要勇于攀登
研究气象,曾庆存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他始终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展开研究,用所学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他总结说,从一开始的短期天气预报到长期的气象体系研究,由区域研究扩散到全球范围的研究,由单个现象的研究扩展到整个地球系统的研究,这些最重要的是把现象深入到本质,做好预报、控制工作。这些研究的前提,都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在曾庆存看来,科学研究工作从来没有容易的,对于理论本身的困难,如果提出的方向是对的,那就肯定有办法解决,就看自己敢不敢去做了。“首先要自信,下定决心、认准方向,勇敢地去尝试,然后付出艰苦的劳动,想尽办法攻克那些问题。”
做科研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每当这时,古代诗词描绘的意象总是在曾庆存脑海中浮现。问题出现时,“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鼓励他。而坚持下去,他体会到辛弃疾描绘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豁然开朗的成就感在身体里升腾。
曾庆存还分享了20多年前,他在香山参加青年科学讨论会与两名青年冒雨登山的故事。那天,他即兴创作《冒雨登西山鬼见愁》:“盖地乌云逼,天昏鬼见愁。胸中腾热血,冒雨上峰头。”勉励青年坚定信心,用热情和坚持冲破迷雾。
做科学研究,要德才兼备
从农村走向大学,从中国走向世界,曾庆存感慨万分,祖国的培养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他所做的任何事,都首先建立在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需要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习总书记的话深深地烙在曾庆存的心里。在曾庆存看来,科学家精神就是敢于攻坚、敢于拼搏,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勤奋刻苦、内心纯粹不为功名利禄所扰,他的一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终身的目标。
科学研究需要人才,何为人才?曾庆存用“德才兼备”来形容。“德”就是做科研的初衷以及立志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德才兼备的人,他所做的事不为名利,他始终听从党的号召,胸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曾庆存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有些研究起步较晚,我们必须自立自强,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上一主题 : 冯玲余金富会见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一行
下一主题 : 水质变好了,野生禾虫多了,白鹭成群来了……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