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乡村振兴绘新图

乡村振兴绘新图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21年12月17日 编辑:

阳江日报记者/林显军  通讯员/黄隽稷

小康路直通家门、产业园收获满满、乡村振兴车间生产火热、脱贫群众日子红火……一幅幅产业旺、乡村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漠阳江大地徐徐展开。  

五年来,阳江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书写全面乡村振兴的高分答卷。

五年来,全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重农强农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显著,富民兴村产业做大做优;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发生明显改变;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农业更有奔头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眼下,我市80多万亩晚稻已经基本完成收割。金黄的稻谷归仓了,农户又在田间地头忙着冬种。据市农业农村局测算,今年我市粮食增产已成定局。

过去五年,我市粮食也是年年喜获丰收。据统计,2020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0.48万亩,粮食总产量63.12万吨,较2015年分别增加2.79万亩和2.82万吨。

产量连续保持增长,产能站上新台阶,背后是我市扛稳粮食安全责任,落实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的有力举措。我市始终将确保粮食供给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耕地复耕、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我市还推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大力发展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水平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省级产业园计划总投资13.26亿元,目前已投入资金13.08亿元,带动了55985户农户增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成功创建了罗非鱼国家级跨县产业集群、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4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深海网箱养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则标志着我市海洋渔业由“浅蓝”走向“深蓝”。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全市已建成青洲岛、大树岛和大镬岛三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投入使用的网箱达820多口,阳西青洲岛风电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启动建设,海洋渔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态势明显。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我市累计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省级专业镇18个、省级专业村121个,31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阳东区大八镇、阳西县程村镇、阳春市岗美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我市入选省级专业村镇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一手抓生产,一手强市场,我市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效益。近五年,我市推进“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品牌农产品创建工作。全市农业类品牌农产品已达119个,建成了一批省级、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出口示范基地。

农村更有看头

乡村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江城区埠场镇那蓬村,从进入这里的乡道那一刻,便能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前行,便能到达睡莲池、观光栈道、关山月故居等旅游打卡点。

五年前,那蓬村还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村容破败的贫困村。那蓬村的蜕变,正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我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连线连片精品线路打造等组合拳的全面推进下,绿野成顷、屋舍俨然的美丽乡村,如今已是寻常风景。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717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建立了“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村庄保洁员配备实现全覆盖,村道硬底化完成率100%,集中供水完成率9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71.4%。在全面整治农村环境的同时,我市还因地制宜提升乡村的颜值。

为全面提振乡村品质,实现美丽乡村整体提升,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镇村同治”思路并进行落实。从2018年起连续三年,市政府投入2.8亿元,对14个镇启动镇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善镇区道路硬底化、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集中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2020年全省“乡村振兴大擂台”和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活动中,我市共获得9个奖项。在2021年,海陵试验区闸坡镇代表我市参加全省大擂台比赛,进入全省6强,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各地乡村振兴的工作热情。

乡村的美丽资源变为美丽经济,美丽产业不断发挥增收潜力。我市注重发挥乡村的生态优势,各地深挖美丽乡村的旅游、文化、休闲等功能,全市涌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省级乡村民宿示范镇。

农民更有劲头

收入保持较高幅度稳定增长

在全省乡村振兴大擂台,阳西县织乑镇鸡乸丆村一“战”成名,低调的全省最富渔村开始为大家知晓。只有104户人的小村子,拥有现代化渔船111艘,年海捕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1.85亿元,靠闯荡大海洋成为我市乡村致富的典型。

产业兴,农民富。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近五年来全市农民收入一直保持较高幅度稳定增长。到2020年末,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82元,较2015年的12543元增长了59.3%。

“今年卖荔枝的收入就超过10万元,新品种上市后收益更高。”在阳东区东平镇瓦北村,荔枝合作社理事长蔡杰贤从脱贫户变为了致富户,今年还流转了丢荒地种植水稻,刚刚完成收割。

脱贫攻坚任务圆满收官,让全面小康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去年底,全市建档立卡的3.6万户贫困户7.5万名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今年7月,一支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接过扶贫工作队的接力棒,开启新的征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市农业农村局扶贫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着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确保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生活更有保障。

看好乡村振兴的前景,越来越多懂技术、有情怀的职业农民回乡发展,扎根乡村。2016年以来,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97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7.456万人,涌现出一批引领我市农业发展的典型领军人物,获得国家、省、市的嘉奖表彰。

农民钱袋子鼓了,村集体经济也“壮”了“活”了 。在2020年,我市在粤西片区率先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年集体收入超过5万元目标。其中,达100万元以上的有46个。我市“土地流转型、资源盘活型、产业带动型、筑巢引凤型、投资参股型、托管服务型”六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在广东农业农村改革专报刊登推广。

上一主题 : 余金富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下一主题 : 全市厅级、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结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