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阳西投逾亿建44条美丽乡村,乡贤献策乡村治理

阳西投逾亿建44条美丽乡村,乡贤献策乡村治理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17年08月29日 编辑: 欧阳胜勇

阳西县塘口镇下垌村杨桃树自然村环境优美,风光如画。谭文强 摄

  ■ 本报记者/林晓琼

  通讯员/张文秀

  这段时间,阳西县儒洞镇河洞村河洞自然村和塘口镇下垌村杨桃树自然村均手握10多万“爱心款”,不约而同地谋划着,如何将家乡建设成生态旅游乡村。不同的是,河洞村的资金是在今年清明节前通过一场乡贤集会筹集的,而杨桃树村则是通过微信群,发动村民一起捐资的。

  两条村建设的“足迹”不尽相同,但最终均成为阳西县推动“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当前,阳西县15个省定贫困村111条20户以上自然村均参与到“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这场工作热潮中。截至去年底,该县共建设美丽乡村44条,累计投入资金10146.42万元。

  微信群凝聚乡情建新农村

  经过一片被铲平的空地,再穿越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笔直的村道尽头,是一座两层高的楼房,楼顶上“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的红色标语鲜艳夺目。该楼房右边,因为杂物刚被铲平,五棵盘根错节的大榕树,显得更为壮观。

  塘口镇下垌村杨桃树自然村村民陈巧玲搬了一个上午的杂物,此时正坐在大榕树下,刷着一个名为“杨桃树合作股份有限公司”的微信群,看着村民们闲聊,偶尔插上一两句。

  今年3月底,远在北京工作的邓敬稠为了方便与在外工作的杨桃树村民沟通,创建了一个微信群。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这个群竟逐渐发展成为该村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的平台,群员达217人,涵盖了村中10个姓氏的成员。

  陈巧玲便是昨天晚上在这个微信群里看到,今天村里有杂物清除活动,一大早专门赶过来帮忙的。她告诉记者,早上6点多起床,睁开眼做的第一件事是刷微信群;晚上12点多睡觉,睡前做的最后一件事还是刷微信群。

  在陈巧玲眼中,这个微信群是与乡亲们沟通,了解乡村建设的途径,而在邓修仁、邓敬稠、钟荣晋、邓念茶,钟才纳,钟荣敏等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领头羊”心中,这个微信群却是他们发动村民参与“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推进乡村建设的平台。邓修仁本是广东广厦集团的副总经理,在他心中,有两件事情至今难忘。一件是在群里说起村里要搞建设,群员纷纷捐钱,一眨眼功夫便筹集了约16万元。另一件是,某位在外工作的村民看到群里上传的村民纷纷参与家乡建设的图片,尽管自己生活并不宽裕,还是在群里发了200元红包,让村民买水喝。

  目前,杨桃树村累计投入资金40多万元,村民自发义务开工1600工日,当前已基本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不过,对于他们来讲,这只是前奏。“下一步我们计划利用好村中的的参天榕树,发展农家乐,将这里开发成休闲旅游村。”下垌村党支部书记邓敬通说。

  榕树会议谋共识建新农村

  踏进河洞村,一眼便看见钩机正在拆除一座旧房屋,现场周围,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小孩,或拿起锄头锄地,或徒手搬砖,纷纷参与到这场行动中来。村民王启松一大早便跟着老公一起,在现场帮忙清理路面。“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一定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漂亮。”

  王启松口中的机会,一方面是指阳西县大力推动“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另一方面是指该村的乡贤们首次碰头,形成合力为村中建设捐资谋划。

  在广州市白云区恒兴雨具厂老板陈良友心中,今年4月3日这一天尤为难忘。近几年来,他带头捐资建设了村道和村口的牌坊,成为村民口中的乡贤。无奈个人势单力薄,一直找不到时机,发动更多在外创业者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

  机会出现在4月3日,也就是今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他借助村民回村扫墓的契机,号召在外创业的村民,开了第一次碰头会。因为这次碰头会,村中在外创业的人逐渐为了家乡建设,拧成一股绳。“那次碰头会,少则一千,多则三五万,一下子就凑了10多万元。”

  好事不止一桩。近日一晚上,儒洞镇河洞村大榕树下,村民自发召开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河洞村经济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方案,并就如何落实方案作出具体布置。在外的一些乡贤及从该村走出去的政府干部,均回来参与组织村民召开这个会。陈良友说,村中理事会11名成员中,就有5名是乡贤。

  “我们理事会成员绕村走了几圈,这些房子都是我们定下来要拆除的。”走在村道上,两边不时冒出用红漆写着“拆”字的旧房屋。作为乡贤陈良友的弟弟,河洞公共服务站书记、主任陈秋告诉记者,这些房子按计划都将拆除,届时,他们将以古村落为主题,将家乡开发成生态旅游村,同时利用好村后的8万多亩原生态森林,打造高端民宿养生基地。

  五顾茅庐解疑惑建新农村

  车辆经过旧325国道坡尾路段时,因为两边的杂物刚被清理,该路显得尤为宽敞。“以前这里都是密密麻麻带刺的树,路都看不到,现在两辆车并排通过都没问题。”同行的一名阳西县委工作人员说。

  这条旧325国道横穿程村镇中西村中西新村自然村,它既培育了中西新村,也为该村整治带来难题。以旧325国道坡尾路段为界,一边是中西村,一边是坡尾村。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两个村部分先富裕起来的村民逐渐往旧325国道附近搬迁,最终形成全新的中西新村。

  由于该村由两个村的村民拼凑而成,不自觉中形成了“分道而治”的局面,这为群众工作开展增添了不少难度。“以前这条村的计生、卫生等工作,都是由两个村委会各自分管。”

  肩负着做好群众工作,将这条村“合二为一”的重任,去年4月底,阳西县委改革办副主任黄兹海作为中西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中西村委会第一书记,首次来到了中西新村。

  “一开始,我们跟村民讲拆除他们的旧房屋,村民非常抗拒,理由是这是我的地,凭什么要你拆?”黄兹海从跟村民的对话中敏锐地意识到,由于缺乏沟通,一方面,村民对政府办事的态度表示怀疑,另一方面,土地被“抢走”的担忧也从未消除。

  抓到要点之后,黄兹海一有空就到村民家里“串门”,和村民聊家常,让村民意识到“政府是在为村民办实事,而拆除他们的旧房屋,是为了让村里建设得更加美好。”

  经过一番思想工作之后,村民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当初“最顽固”的村民不仅同意拆除自家的旧房屋,还被挑选为村民理事会成员,协助村干部一起做村民的工作。

  “不能共产党在干,老百姓在看。”阳西县农业局吴锐的这句话,不仅与中西新村的工作开展思路不谋而合,也反映出该县对于激发群众内生源动力的注重。这在该县的一系列措施中可以看出,如为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垃圾清运体系,该县通过推行村规民约,向群众收取一定的卫生费,提高群众参与意识。目前,该县农村90%以上的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

  在广泛群众的参与下,当前,阳西县15个省定贫困村111条20户以上自然村掀起了“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热潮,重点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受到33万阳西农村群众拍手称赞。

上一主题 : 大手笔!阳江市签约17项目金额逾80亿

下一主题 : 阳江打造两大基地 催生两大千亿产业航母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