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陈瑞炳潜心林业研究26载—— 创出红树林生态修复“阳江经验”

陈瑞炳潜心林业研究26载—— 创出红树林生态修复“阳江经验”

来源 : 发布日期 : 2022年06月23日 编辑:

high_wm (13)

陈瑞炳在观察林木生长情况。梁文栋 摄


阳江日报记者/曾宇萍

“让阳江的山都绿起来,让林农更加富裕。”这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陈瑞炳一直以来的梦想。26年来,陈瑞炳热爱林业、潜心科研,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阳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林木良种扩繁到营建“海上森林”

1996年陈瑞炳踏进了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大门,从事林木育种驯化、种源选择等研究工作。当时,研究所办公条件简陋,但陈瑞炳并不在意,他如饥似渴地钻研着林业知识,常常深入山林搞研究,也曾遭遇过野猪、大马蜂袭击等危险情况。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陈瑞炳掌握了造林地选择、苗木选择、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控等一整套引种技术要领,同时通过对马占相思、国外松等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优良品系的生长规律、种植造林和管理方法。

2012年,陈瑞炳对红树林产生兴趣。红树林被称为“海上森林”和“海岸卫士”,是沿海地区防风减灾的自然生态屏障。二十世纪50年代阳江沿海滩涂红树林面积逾5万亩,但由于围垦造田、海岸工程和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等开发活动,种植面积锐减,一度仅存5000多亩。

当时在国内,关于阳江地区红树林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阳江本土树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陈瑞炳翻阅大量资料,虚心请教老一辈林业技术员,靠着一双脚,走遍了阳江所有生长红树林的地方,花了半年时间摸清红树林的生长情况。而后他扎身优良树种推广、红树林湿地修复,并和荷兰国家海洋研究院、中科院热林所、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专家合作开展科学试验,进行国内外科研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探讨,进行阳江红树林湿地科学研究。

栽一棵红树是非常辛苦的,要每周、每月踏进滩涂观察、测量。种下的红树,由于受海水冲击,根扎不稳容易被冲走。试种初期,成活率不到三成。但是,陈瑞炳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气馁,经过反复试验,选育适宜苗木种植充分做到适地适树,最后将成活率提高到八成以上。

通过科研实验和生态修复技术,如今阳江红树林的种植面积增加到了2万亩,成功创出了红树林生态修复“阳江经验”。在陈瑞炳等科研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阳江成功创建了2个国家级红树林湿地公园,建成地方级湿地公园8个,获得了广东生态修复十大样板工程、广东省十大观鸟基地等荣誉。我市2个国家湿地公园还被纳入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

潜心科研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陈瑞炳对科研的热爱与投入,也让他获得了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研技术推广奖以及市科技进步奖等诸多奖项。他还将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前一辈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进行分类提炼,总结提升为科研成果,在社会推广应用,让林农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积极推进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合作交流,提升阳江林业科研水平,创造阳江经验。

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森为民”理念,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陈瑞炳等科研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我市森林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绿色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在阳江境内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类,已经从原来的300种发展到现在466种,科研监测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由4种增加到10种,物种种群不断扩大。2021年6月,我市通过科研监测发现中华穿山甲种群,为粤西地区首次。季节性迁徙途经我市的野生鸟类逐年增多,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国家一级珍稀濒危鸟类频繁造访。我市珍稀野生植物的种类也从过去1800多种提升到现在的2300多种。在陈瑞炳的主持下,我市完成了《广东阳江野鸟图鉴》和《广东阳江野生植物图鉴》科研成果,并通过直观的影像、图片等形式展示给市民群众。

陈瑞炳表示,由于林业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目前我市林业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依然比较欠缺。他建议,要把人才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不断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科技人才施展技能提供更好的平台,完善人才服务等相关政策,关心关爱科技人才,在全市营造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向人才学习的良好氛围。

上一主题 : 江城区组织干部职工无偿献血 253人献血7.12万毫升

下一主题 : 我市首批“邮政快递业禁毒宣传形象大使”上线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