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改制后,阳春市粤剧团走上市场化道路。北达首都,南至港澳,古装粤剧舞台上都曾留下该剧团的身影。尤其在两广地区,该剧团更是接戏不断,每年演出达200多场,除去排练时间,几乎每天出演一场。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撑起一场场古装粤剧大戏台的阳春市粤剧团,46名演职人员平均年龄仅27岁,团长龙国轩还是位“85后”。3月1日,阳春市粤剧团应邀到茂名市电白区麻岗镇独楼村金竹园自然村庆年例,记者跟随该剧团,了解这个“年轻”剧团台前幕后的故事。
搭戏台化戏妆准备演出
中午1时从阳春出发,经过近两小时车程,阳春市粤剧团40多名演职人员到达金竹园村。 “农历正月十五,是金竹园村的年例日,每年这一天村里都要举办大型活动庆祝。”金竹园村村民邵朋兴告诉记者,今年村民们自发捐款,共筹集了12万多元办年例,其中近7万元用于邀请阳春市粤剧团出演,从3月1日至3月3日,共预约演出4场古装粤剧。
一下车,剧团的演职人员就各自忙碌起来。整理道具、安装音响、调试灯光、摆放乐器、布置幕布……“各种演出器具,刚好装满一辆10多米长的大货车。”龙国轩说。
匆匆吃过晚饭,团长龙国轩和同是剧团演员的妻子,趁着空隙在戏台上用手机与孩子视频聊天。“女儿5岁多,儿子才3个多月,我们常年在外演出,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与孩子交流。”龙国轩说。
演出开始前一个多小时,后台就开始忙碌起来。没有专门的化妆师,自己化妆是演员的基本功之一。为了避免在持续近4小时的演出过程中上厕所,从化妆开始,演员就要尽可能少喝水。
戏台下,村民们扶老携幼早早搬来凳子坐下等候,一些好奇的小朋友,不时掀开幕布,悄悄溜进戏台后,观看演员们化妆备演。
尝尽辛苦剧团演员甘之若饴
晚上8时整,鸣炮开场,幕布徐徐拉开,演员盛装登台。村民期待已久的演出正式开始。
正本戏《金锁缘》开演前,是一场《六国大封相》,这是传统古装粤剧的排场戏,是展示剧团实力的重要内容。
一小时前,还是衣着朴素的现代人,一上台便成了“玉冠龙袍”、衣带飘飘的古代人。惟妙惟肖的表情,独特轻盈的步伐,优雅讲究的手势,毕恭毕敬的神态,配以高胡、扬琴、笛子、中阮、长筒、古筝、大提琴、高边锣等乐器,穿越之感油然而生。
幕布后,候场的演员,上一秒还在相互打趣,下一秒跨过幕布走上戏台,立马就切换入角色。幕布与舞台之间,就像隔着一条时空隧道,演员游走古今、穿越自如。
今年43岁的演员阮国乔,加入阳春市粤剧团已有26年。当晚演出的《六国大封相》《金锁缘》,他已记不清参演了多少次,台词、走位,甚至每一个表情,他都已烂熟于心。
阮国乔说,为了快速换装切换角色,许多演员要同时叠穿三套戏服,加起来有10多斤重。一场戏下来,演员打底的衣服都要被汗水湿透几次。冬天还算好,要是夏天演出,还会出现演员晕倒的情况。
除了戏台上的辛苦,常年舟车劳顿也考验着演员的体力。剧团为了节省开支,在外地演出结束后,只要是在两个半小时车程以内,无论多晚演员都要回阳春,第二天又乘车赶回演出地,演员的睡眠和饮食都很不规律。
无论幕后如何艰辛,无论台下观众多寡,只要走上戏台,演员就要一丝不苟,每一场演出都力求完美无瑕。“这是剧团对每一位演职人员的要求,也是剧团能够走出去的重要原因。”龙国轩说,即使在强团林立、高手如云的湛江、珠三角、广西地区,他们也经常能接到演出预约。
晚上11时20分,持续3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台下观众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演得很好,这是我看过最精彩的粤剧!”一位邵姓老伯竖起大拇指,对剧团演出表示赞赏。
卸妆换衣,打包行李,上车便睡,已精疲力竭的演员一路无言,一切都已成默契。回到阳春,已是次日凌晨2时。
守住传统突破创新谋求发展
在茂名演了3天后,3月11日至14日,阳春市粤剧团又要到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表演。从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廿七,剧团已预约了29场演出,平均每天超过1场。
2009年,我市国有粤剧团基本解散,在阳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阳春市粤剧团得以保留,并于2016年7月改制为“阳春市粤剧团有限公司”,正式走上了市场化道路。虽然每年仍可获得7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但这远远不够剧团工资及演出开支,演员的收入大部分要靠演出补贴。
“剧团目前只有46人,但按照正常规格需要60人。”龙国轩告诉记者,剧团演职人员常常身兼多职,厨师蔡叔要负责布幕,音响师傅兼财务,灯光师兼会计,搭台布景、搬运器具等都是由演职人员共同完成,就连专职司机也要参与台前幕后劳动。
作为剧团掌舵人兼主演,最让龙国轩操心的不是演出,而是处理演出和排练新戏的矛盾。“一部老戏,剧本、灯光、音乐等都是现成的,排练尚需要一个多月,一部新创作的戏,从打磨剧本到上台演出,至少需要一年时间。”龙国轩说,不演出就意味着没有收入,但不排练新戏则会影响剧团未来的发展。
去年8月20日,阳春市粤剧团携原创粤剧作品——新编历史剧《番薯县令》,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引起观众热烈反响。目前,该剧已出演60多场,新剧的魅力不言而喻。
“《番薯县令》有许多创新地方,紧扣时代廉政主题,融入电视剧、话剧元素,语言更直白,剧情更精简,观众覆盖面更广。”龙国轩说,新剧的独创性,是剧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创新,龙国轩也没有忘记坚守。“古装粤剧是一种独特的地区文化,有些东西需要变,但有些也不能变。”龙国轩举例说,比如乐器这块,数十种乐器需要10人团队操作,但有些私人剧团为了节省人工成本,采用电子设备替代,味道就变了。
在剧团担任司鼓的庞富兴,对此最有体会。“乐队是粤剧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司鼓掌控全场节奏,轻重缓急都需要与现场默契配合,再好的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庞富兴说,这也是剧团这么多年来,坚守传统乐队的重要原因。
龙国轩告诉记者,目前剧团能够出演的有18个剧目,演职人员大多都是“80后”“90后”,平均年龄仅27岁,都是志同道合、热爱粤剧的人。在阳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有信心带领剧团发展得更好,创作出更多粤剧精品。(任绍华)
上一主题 : 全国“爱耳日”医生来支招:改变不良习惯预防听力下降
下一主题 : 漠阳时评:禁渔护鱼要树立“生态+”理念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