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彭学明以“文学的来路与去路”为主题谈创作
阳江日报讯(记者/曾宇萍)2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做客“漠阳传媒大讲堂”,围绕“文学的来路与去路”这一主题娓娓而谈。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中,他金句频出,分享了30多年来从事文学创作的心得体会。
“文学来源于生活,这是文学的来路;通过文学创作再现生活、分享生活,这是文学的行路;文学最终要回归生活、照亮生活,这是文学的去路。”讲座伊始,彭学明用凝练的语言阐述了主题。他说,文学与生活是骨肉相连、血脉相融的关系,没有对生活的深入体验,文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没有根基。
文学如何切入生活,找到来路?彭学明说,一定要学会爱生活,而且是爱生活的全部。因为爱是文学创作的驱动力,要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兴奋,保有对生活的“保鲜感”。彭学明进一步指出,文学的写作是有根的写作,需要创作者扎根生活,找到自己的“文学根据地”,譬如湘西之于沈从文、北京之于老舍、山东高密之于莫言、陕西商洛之于贾平凹。现实中的地理坐标影响文学创作的基调,而情感上的归属则影响文学创作的特色,找到这些才能让作品拥有鲜明的辨识度。彭学明以自己写作湘西精准扶贫故事为例,指出要善于从细节之中发现生活。
“文学是生活的取景器。”文学如何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彭学明认为,要架起“直接生活”与“间接生活”的桥梁,让司空见惯、熟悉的生活场景陌生化、新鲜化,给读者以惊奇感;让原本陌生、千差万别的生活场景熟悉化、亲切化,给读者似曾相识感。结合实际的创作,彭学明指出,文学创作并非复制生活,而是要复活生活,要善于对原材料进行“提纯”。
彭学明用“三味”对此进行概括:“吃苦”“吃奶”和“吃亏”。“吃苦”是指生活的困难与幽暗,对它们的书写能够引发悲悯的力量;“吃奶”代表的是生活美好、幸福的一面;“吃亏”指的是生活的酸甜苦辣。另一个“三味”则是世俗味、烟火味和人情味,前两味让作品接地气,后一味让作品入人心。结合他的代表作、长篇纪实散文《娘》里面的几个片段,彭学明特别指出,写生活,最终落脚的是“人”。“文学作品要‘真’,真情产生感动,真实带来力量,真诚展现伟大。”彭学明说道。
“文学是人性的探测仪、灵魂的安放地,要用好的作品引领时代,影响世道人心。”讲座最后,彭学明寄语文学创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剑,不为功利而文学。做有光亮的人,用自己的光照亮别人,温暖别人。
省作协原专职副主席廖琪、省作协组联部负责人周智陪同参加活动。本期活动为漠阳传媒大讲堂第十一讲,由阳江日报社、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免费向社会开放。
上一主题 :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
下一主题 : 兔年春运昨日结束,江湛铁路阳江站值班员用行动践行责任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