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假期,很多人难得地迎来一段放松假期。然而,一提起放假,市民梅女士有些忧虑。今年暑假,她9岁的女儿在家中用大人的手机玩游戏时,为了在某聊天软件领取游戏皮肤,添加陌生人QQ,结果被骗17395元。如何劝导孩子不要沉迷手机游戏,梅女士很是闹心。
在节假日,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沉迷玩游戏、刷短视频,这一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市民关注。近日,记者对话学生、家长、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剖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原因,为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提供建议,筑起保护墙。
现 象
节假日不少孩子“机”不离手
今年暑假,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奶茶店、咖啡店以及快餐连锁店看到,一些孩子在扎堆玩游戏。“上学没有时间玩手机,放假了实现‘手机自由’,无聊的时候约上几个好友打游戏,放松一下心情。”小琛(化名)如是说。
孩子假期沉迷游戏,这让不少家长愁坏了。林一(化名)今年14岁,玩网游已有多年。小学至今,从网页小游戏到手机端网游,他玩过不同类型的游戏,而现在他最常玩的是“王者荣耀”。“暑假期间,我发现他用手机充值了188元购买游戏皮肤,立即将他手机里的余额转回到自己手机。”林一的妈妈朱女士说,孩子自控力弱,总是忍不住打开手机玩游戏,不仅充值购买游戏皮肤,甚至在网上找人“代练英雄”。为了让儿子远离手机游戏,她利用暑假给儿子报了兴趣班,如篮球兴趣班、书法兴趣班等。孩子运动和学习的时间增多,玩游戏的时间就减少了。
“孩子晚上玩游戏到凌晨,早上开始睡,到下午2点多醒,脾气暴躁还不能重话说教。真希望他早点回学校上课。”每到暑假,梁女士就会多一件烦心事。她和丈夫每天上班,新学年上高二和小学三年级的两个儿子,和爷爷奶奶待在家里。因缺乏监管,大儿子沉迷网络,经常一整天紧关房门盯着屏幕,和同伴一起玩网络游戏或是刷短视频。
隐 忧
沉迷网络无心向学令人担心
令人忧心的是,相较于真实生活中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一些未成年人越来越沉迷在网络世界中。记者调查发现,沉迷网络导致有的孩子家庭观念薄弱,亲子关系受损。同时,还让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长时间面对手机,日常生活规律被打破,体质也随之变差。此外,沉迷网络容易让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如注意力涣散、逃避现实、自控力差、易怒、焦虑、自卑等。
15岁的小晨(化名)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要求较为严格,他平时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随着学习压力加大,小晨偶尔通过玩游戏缓解焦虑。一次考试,小晨的成绩出现下降,父母认为他是玩游戏分了心,导致成绩下降,于是双方发生争吵。
“我在学校上了5天课,回家玩玩游戏怎么了?”“你不要我玩我偏要玩。”小晨认为父母不谅解自己,用顶嘴的方式表达不满。而小晨的父母则认为孩子不听话,双方逐渐减少沟通,甚至产生了隔阂。刚开始,小晨还可以控制玩游戏的时间,但后来玩的时间逐渐增加,甚至沉迷网络游戏,又和父母发生激烈争吵。
因不分昼夜玩游戏,小晨的睡眠受到严重影响,上课无法集中精神。后来,演变成心理依赖手机,玩不到手机的时候心情低落、不愿与人沟通,也常常失眠。看着原来乐观开朗的儿子沉迷网络,小晨的父母心疼不已,只能向心理医生求助。
16岁的舒洪(化名)出生在一个双职工家庭,父母将其视为掌上明珠。她性格内向,较少与人交流,放学回到家后喜欢躲在房间里玩手机。父母发现后阻止其玩手机,双方经常发生争吵。舒洪说,逐渐地她对学习提不起劲,甚至不愿意到学校上学,躲在房间里玩手机刷视频,或是下载聊天软件与陌生人交流,用这种方式逃避现实。
经过深入交流,医生得知舒洪沉迷网络的原因。她曾遭受言语伤害,因性格原因害怕和家长、老师沟通,只能选择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她害怕和人沟通,心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只有在玩手机的时候才能得到短暂放松。“离开手机我就浑身不舒服,容易发脾气。”就这样,舒洪逐渐陷入网络世界,越来越依赖手机。
“沉迷网络并非个案,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沉迷手机游戏等问题到医院求助,而这些案例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青少年情绪问题。”市公共卫生医院临床心理科负责人刘忠发分析,未成年人容易沉迷网络游戏,与其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未成年人正处于脑部发育和成熟的关键阶段,容易被网络游戏中的即时满足和刺激性所吸引。部分孩子甚至会借此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认同缺失和情绪压力。通过针对性处理原发情绪问题,继而解决游戏的行为问题,患者症状会有所改善。
出 路
防网络沉迷需多方共治
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渗透率不断提升,如何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关于网络游戏的相关政策正在不断完善,但仍有改进空间。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天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此外,国内多家游戏厂商发布了“暑期未成年人限玩日历”。未成年用户只能在7月1日至8月31日每周五、六、日晚20时至21时之间登录体验游戏,其余时段皆为“禁玩时段”。游戏行业不断完善青少年保护体系,通过实施网络游戏账号实名制度以及限时、宵禁、付费限额等基础手段,对青少年游戏使用进行管理。
记者了解到,虽然立法一直在完善,但具体措施无法跟上网络的发展速度,现实中青少年网络沉迷依旧存在,难以根治。例如互联网平台已经普遍采用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仍可被学生找到漏洞,从而避开监督。部分未成年人在假期收获“手机自由”后,会悄悄用长辈或是其他成年人的身份证绑定游戏账号,或者通过租号、买号的方式避开游戏公司的时间和验证限制。
业内人士指出,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多方协作,出台更严格的管理办法,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职能部门应严格履行监督职责,依法、持续对平台加强监管,对一些无视法律的企业要追究到底,加大处罚力度。
阳江市林巧中华家庭志愿服务中心主任周运林表示,仅仅依靠时间限制和账号验证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游戏商则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律,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网络游戏企业要加强身份认证,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完善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减少不良信息进入未成年人视野。家长负有监督责任和表率义务,家庭应当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周运林讲述了她受理的一个案例。14岁的初中生小陈经常携带手机进校园,并在课堂上玩游戏,多次被老师发现并收缴。因心系手机游戏,小陈无心向学,经常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无所事事。后来,家长带着孩子向她“求救”。
和小陈接触后,周运林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兴趣转移法等,改变孩子对玩游戏的想法,同时建议其培养兴趣爱好来代替玩游戏。周运林还积极与小陈的父母沟通,让他们多倾听孩子的真实心声,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陈不再携带手机到学校,改掉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沉迷网络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变。
■ 策划/黄 庆
■ 统筹/谭兴孚
■ 撰文/朱俏施
■ 摄影/ 梁文栋 宋福亮
(除署名外)
上一主题 : 倡导健康生活维持理想血压
下一主题 : 市12345热线假期“不打烊”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
2024-02-05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