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阳江
现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文明聚焦 - 【关爱未成年人】别让青春蒙上“欺凌”阴影

【关爱未成年人】别让青春蒙上“欺凌”阴影

来源 : 阳江日报 发布日期 : 2024年01月17日 编辑:

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渴望能和其他孩子建立稳定和睦的同伴关系,一旦受到欺凌,对其身心将产生严重伤害。大海摄

暴力殴打、孤立排挤、语言攻击、收保护费……近年来,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给美好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被教育、被惩罚,然而对于被欺凌者来说,需要承担的痛苦却是巨大的,有的可能要用一生去治愈“被欺凌”带来的伤痛。反对校园欺凌,构建安全、健康、阳光的校园环境,任重道远。教育界人士指出,相对于事后对欺凌者作出惩戒,早期干预的意义更为重大,阻止悲剧发生的最好做法,就是杜绝欺凌行为发生。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重视

后果

校园欺凌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觑

说到校园欺凌,事例不少。林菲菲(化名)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有一名关系较好的同桌,但一次小矛盾,令两个人的关系闹僵了。由于同桌在班级上的影响力比较大,同桌组建起新的小团体之后,开始带头孤立、排挤林菲菲,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渐渐地蔓延到整个班级,让林菲菲成了一名被欺凌者。“同桌不让其他同学和我说话,那段时间没人敢靠近我,也没人跟我一起玩。在学校的时间里,我都是孤零零一个人。”林菲菲说,虽然她表面上假装没事发生,但同学们异样的眼神、有意的远离,总让她觉得心里难受。矛盾彻底爆发,是在某天课间,林菲菲不小心弄倒了同桌的铅笔盒,几名女生马上围过来,其中一名女生将林菲菲推倒了。“我没有受伤,老师和家长也很快介入处理,但这件事情最终以我转学告终。”林菲菲表示,如今她已上初中,这次被校园欺凌的经历也慢慢淡忘了。

可不是所有人都像林菲菲一样“幸运”,还有很多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孩子,难以走出阴影,小小(化名)便是其中之一。小小是一名四年级的男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平日沉默寡言,很多同学喜欢逗弄他。面对同学们的“玩笑”,小小极少反抗,也不轻易表现出生气,反而给了他人得寸进尺的机会,事态逐渐失控。“有的同学不允许我关门上厕所,还会趁老师不注意,当很多同学的面扯下我的裤子,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在小小的印象中,类似的事情在学校每天都会发生,他也不知道怎么摆脱困境。这样的伤害持续了一个学期,才被老师发现。后来,虽然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但小小已经有了心理障碍,他变得不敢在学校上厕所,尿急也要憋回家再解决,甚至连商场、校园等公众场合,小小也没有办法正常如厕。直到如今,小小还在接受心理治疗。

被欺凌者陷入焦虑、自卑、恐惧、抑郁……严重者会出现自残、自伤等行为,省名班主任周雪燕工作室成员、阳春市兴华小学老师林巧表示,以上都是校园欺凌可能造成的危害。“校园欺凌事件若长期得不到解决,被欺凌者受到持续性的伤害,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难以疗愈的创伤,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表达乃至未来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有时候,被欺凌的孩子情绪发泄不出来,无法掌握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名欺凌者。”林巧说。

阳江二中心理老师李秀梅提醒,关系欺凌是一种隐蔽而常被忽视的欺凌形式,常见于孤立、语言欺辱、精神控制,伤害不小于肢体冲突,带来的伤害更多样、持久。“通常来说,中小学生注重同伴关系,如果关系欺凌事件得不到及时处理,可能会严重打击被欺凌者的自信心,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状态,甚至导致厌学。”李秀梅说。

精准

预防

源头治理加强校园法治教育

2020年,我国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认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校园欺凌具有复杂性,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财务欺凌、性欺凌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难听的外号、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的精神暴力行为;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精神暴力行为,于校园欺凌。

当事情暴露后,校园欺凌事件才能被制止、被处理,但还有许多孩子的遭遇并没有被看见及关注。如何打破“沉默的噩梦”?广东言必行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斌斌认为,早期干预比事后惩戒的意义更加重大,将防治校园欺凌知识送进课堂,尽早及时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是构筑好防治校园欺凌的第一道防线。家校社应同心同力防范校园欺凌,扩大法治宣传课的受众面,通过主题班会课、心理课、专家讲座、校园宣传栏、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方法和形式,经常性开展防范校园欺凌专题教育。近日,我市多校先后开展了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被欺凌者而言,要学会辨别、应对校园欺凌行为,了解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当受到校园欺凌时,做一名机智的抗争者,如偷偷记下欺凌者的特征,尽可能结伴而行,被围堵时逃为上策等。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向信任的人求助,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一味地忍受反而会助长他人气焰,让欺凌者更嚣张。”黄斌斌建议,学校可以设置悄悄话信箱,让学生遇到困惑敢于开口,能以秘密的方式告诉老师。

谈及欺凌者的动机,黄斌斌认为,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存在不良人际关系,虚荣心作祟,采取暴力的形式出风头、吸引关注等,都是校园欺凌行为出现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大多欺凌者的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正在触犯法律底线,还有的对欺凌行为不自知。因此,通过法治宣传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校园欺凌及其危害性,为学生提供方法性指导,能从源头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林巧则认为,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不仅被欺凌者、欺凌者需要帮助,基数巨大的旁观者也不可忽视。“我希望旁观的同学能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做一名勇敢者,而不是成为协同欺凌者和冷漠旁观者,有时一句‘老师来了’就能阻止欺凌行为的发生,或防止事件继续恶化。”林巧表示,旁观者化消极态度为积极干预,主动和被欺凌者交朋友,给予被欺凌者帮助和鼓励,也是减少校园欺凌的有效方法。

协同

解决

支持孩子向校园欺凌说“不”

面对校园欺凌,学校和老师应该怎么做?林巧表示,学校应建立健全制度,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委员会,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吸纳各方参与,对学生欺凌事件进行及时认定和处置。还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老师识别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老师要掌握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外来务工子女、单亲家庭、患有孤独症或残疾等特殊学生群体更加关注,加强班级、宿舍巡查,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当欺凌行为发生时,老师要第一时间介入处理,收集情况并通知家长,对欺凌者采取惩罚手段,对待某些性质严重的行为,要及时送交相关司法部门。

“对待被欺凌者,老师们要给予更多耐心和爱心,尤其心理老师要及时开展心理辅导,持续跟踪了解被欺凌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状态,尽可能地减少被欺凌者受到的伤害。”李秀梅表示,班主任可以号召班上的同学与被欺凌者交朋友,平日里多一些关心、互动和交流。同时,老师们要做好舆论控制工作,不要反复向被欺凌者提起欺凌事件,营造出安全、包容的环境,帮助被欺凌者树立重新回到集体生活的信心。“被欺凌者也要作出努力,学会主动交朋友,多发掘、欣赏自身优点,拥有摆脱被欺凌困境的勇气和能力,让自己变得更自信和强大。”李秀梅说。

此外,父母的关爱保护和教育引导,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被欺凌者之所以不愿意寻求帮助,是因为以前的求助信号没有得到重视。”李秀梅建议,家长平时应多学习、了解防范校园欺凌的知识,学会鉴别哪些是校园欺凌行为。当孩子正在遭遇校园欺凌,家长既不能忽视,也不要太过于激动,首先要保持冷静,接纳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再向孩子了解事情的具体经过、涉及对象、欺凌发生的情景等,让孩子具体地表达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并及时与老师取得沟通联系。在此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孩子精神支柱,千万不要让孩子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支持孩子勇敢地向校园欺凌说“不”。同时也要做好家庭教育,不要暴力回击或伤害他人。


上一主题 : 关爱服务暖童心

下一主题 : 【关爱未成年人】家校携手化解学生厌学危机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