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乡土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又是文明进步的宝贵结晶;既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标尺;既是砥砺奋进的主心骨和定心丸,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高质量发展步履中的硬支撑,又是奔向“诗与远方”的长明航灯。我市应当持续深挖优秀乡土文化内核,扎实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提能”、乡风文明“提气”、文旅融合“提质”,以塑造城乡文化新价值赋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实施。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长效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提高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化社会力量投入的新机制,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事业当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塑旅,使城乡群众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活动日益拓展、丰富。
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文化权益。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民族风情等因素。有了文化设施,就有了平台,把优秀乡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结合新时代精神,讲好阳江故事、传播好阳江声音,以文明之美铸就城乡之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精神需求。坚持以农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完善设施利用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最大化效益。如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内容的更新机制、使用维护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等,久久为功,让阳江优秀乡土文化“面子”和“里子”的日臻完善。
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形成高素质人才队伍。一要建立文化人才培训制度,不断提升文化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制定人才培训方案,有计划开展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二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农村文化人才培养计划”,为乡村公共事业发展储备人才,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制度,全面提升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
整合资源,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整合各级公共文化资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文艺表演队伍等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新型农村文化组织,培育一批农村特色文体团队。例如,积极开展“一村一场戏”工程,发挥“农民夜校”的文化信息传播主阵地作用,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兴媒体组织开展线上活动等。着力于品牌提升、活化利用,推动乡土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渐把特色乡土文化资源打造成为城乡发展新名片。
上一主题 : 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下一主题 : “妈妈岗”员工上班带娃两不误
2025-03-25
2024-12-06
2024-04-16
2024-04-16
2024-02-05